从长期视角来看,这是加密货币进入政治舞台中心的历史时刻。
撰文:边界的 LilyKing
作者简介:COBO Lab Research Partner, 同时作为总法律顾问任职于一家管理超 400 亿美元资产的亚洲最大的独立另类投资管理基金。
美国加密货币界最近最关注的自然就是参议院刚刚结束激烈讨论并进行最终投票的基础建设法案了。这个法案旨在批准 1.2 万亿美元的政府预算来改善美国的公共交通、能源和通信网络等等基础建设。光从名字来看,会让人很难理解怎么就和加密货币界纠缠上了。但这个法案其实有一部分条例是专门针对加密货币界的,甚至明确打着算盘预估了政府可以从加密货币交易中额外获得 280 亿美金的税收。
这次各方争议的焦点是对「Broker 经纪人」身份的认定,被认定成经纪人的人有义务向 IRS 国税局报告自己进行的每一笔交易。这部分条例对经纪人的认定语言非常模糊宽泛,可能会将矿工、 质押者、节点运营商、 软件开发者都覆盖进去,所以激起了加密货币界同仇敌忾地全力抗争。
在抗争中美国加密货币圈体现了强大的政治和舆论影响力,也让加密货币 Movement 成为科技创新、民间自治乃至美国竞争力的旗帜,虽然最终旨在将 Broker 范围缩小的修正法案因为一个「顶风作案」的 80 岁政客和一个毫不相关的诉求的蝴蝶效应而未能获得一致通过,但这场高调彻底的演出让加密货币资产在意识形态层面站在了战略高地,让接下来众议院的批准和财政部的具体落地都必须平衡意识形态层面的正确性,从长期看有重大意义的利好:
1. 有众多重量级政客表达了对加密货币的支持。这其中包括多名竞选过总统的政客:Ted Cruz, Marco Rubio, Andrew Young;这些投机分子的吃相难看,但是流量满满;
2. 在参议员讨论中,多位参议员认可加密货币是一个改变数字经济的革新力量,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力量,旧时代的监管方式对它不适用;
3. 美国加密货币界利用这次机会搁置了内部分歧,增强了凝聚力。「卖身传统金融市场」的 Coinbase CEO 在推特上号召大家反对这个法案,「中心化的交易所应该尽到申报义务,但是去中心化的参与者不该承担这样的义务」;「叛变的前教父」马斯克也附和说「没必要在这个时刻(由政府)来选择科技的赢家和输家」;
4. 关于加密货币条例的争议成了法案迟迟不能通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让加密货币进入各大主流媒体的头条,成为大型 PR 现场,各大媒体必须向读者先科普加密货币是什么东西才能继续说明白基础建设法案被耽搁在了哪儿,这就免费帮加密货币教育了大量圈外人,包括这些参与讨论和投票的议员本身;
5. 美国政坛很多老人家之前根本不了解加密货币,这次讨论让他们下狠心学习,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财产隐私对于这些政客来说是有致命吸引力的,据说在辩论后他们都在悄悄问怎么实际操作加密货币资产;
6. 虽然加密货币界没有最终阻止法案的通过,但是两位参议员 Toomey and Lummis 专门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来说明「Broker」只适用于中心化交易所,不适用于去中心化的参与者,参议员们表示一致认可加密货币的创新性,不会试图「Stifle Innovation」(阻碍创新) ;
7. 加密货币还成了大国竞争的一部分旗杆效应,参议员 Lummis 在记者招待会上特别说到「China 和其它国家在数字资产上现在远远领先于我们,美国不能失去我们在金融创新领域的优势」 (China 在记者招待会上被多次提到)。
这个包含模糊 Broker 定义的法案虽然已在参议院被通过,但是它还要通过众议院,法案中的语言会有进一步的解读、释义和修订,财政部也会有进一步具体指引,这都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任何一个政客都无法忽视讨论中出现的对于去中心化活动和产品去监管化的诉求,以及打击加密货币界就代表不支持创新和金融自主的政治正确性。从实际执行层面来看,加密货币自带的去中心化体质早就对全球监管提出了挑战。对于不做 KYC 的 DeFi 项目,如何来证明它向美国市场提供了服务呢?
从长期视角来看,这是加密货币进入政治舞台中心的历史时刻,很多美国加密货币追随者把选择加密货币资产看成是一种投票而不是一种投资,这个事件后,加密货币的创新价值观和它所代表的金融会成为广泛共识。加密货币资产的价值可能就来自于这种共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