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做市商扮演着流动性提供者和项目信誉保障者的角色,但也常被视为操控市场的幕后黑手。
撰文:Luke,火星财经
在加密货币的早期,ICO(首次代币发行)热潮席卷全球,做市商(Market Makers)迅速崭露头角,成为项目成功的幕后推手。
当时,若项目想从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或登上交易所,没有做市商的「服务」,几乎是天方夜谭。他们的要价不低,每月 5 万至 30 万美元不等,甚至更高。表面上看,这是一笔流动性费用,实则更像一张通行证——没有他们的背书,大额投资难以到位,交易所大门也紧闭。
做市商的角色简单却关键:通过在订单簿上挂单,他们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确保代币交易顺畅,同时为项目增添「可信度」。这套模式在 ICO 繁荣期大行其道,许多项目靠此成功融资,投资者也乐于见到活跃的交易图表。
然而,这种依赖很快变味。2017 年底,币安开始频频清理问题做市商,这些玩家不再满足于做「服务员」,而是将目光转向更直接的利润来源。他们发现,与其老实维持市场,不如操盘代币更划算。于是,做市商的进化之路正式开启,从辅助者逐步蜕变为市场的操控者。
ICO 热潮退去后,做市商并未退出舞台,反而在技术和策略上迎来第一次重大进化。
最初,他们的操盘手法较为粗糙。在币安和 Kraken 等一线交易所,他们尚有所收敛,但在三线平台,他们肆无忌惮地自买自卖、对敲订单,制造虚假交易量。这种「繁荣」景象吸引了更多目光,也为项目估值和后续抛售铺平道路。币安多次出手清退,但难以彻底遏制这一风气。
随着市场成熟,做市商的策略升级为看涨期权模式。这一结构据传由 Jump 等机构推动,其理论基础是:流动性强的资产更有价值,通过期权操作,代币价格可实现稳步增长。然而,实际操作却偏离了初衷。
许多做市商将期权当作提款工具:先拉高价格,行使期权套现,然后清仓离场,留下满地狼藉。这种「拉高抛售」模式在市场深度不足时尤为致命。例如,2025 年 3 月,GoPlus Security(GPS)和 MyShell(SHELL)代币分别在上线后暴跌 80% 和 50%,背后操盘者通过短时抛售套现数千万美元,手法娴熟得令人侧目。
这一时期的做市商已从 ICO 时代的「服务商」转型为「操盘手」,他们的目标不再是维持市场稳定,而是利用工具和信息不对称直接获利。期权结构成了他们的利器,而散户则成为最常见的牺牲品。
SBF(Sam Bankman-Fried)的出现标志着做市商进化史的又一转折点,他推出的低流通量(Low Float)策略将操盘推向新高度。
在这一模式下,代币流通量被刻意压缩,价格极易操控,看涨期权价值暴增。更复杂的是,这套结构常附带隐藏贷款,做市商可先抛售代币砸盘,再低位回购获利,即「做空」。若价格上涨,他们用期权补仓;若下跌,就抛售启动时的大额流动性,放弃期权。
最极端的玩法是:上线时做空高位,跌至底部回补,随后在低流动性市场拉升,行使期权再抛售,循环往复。这种策略在 TGE(代币生成事件)中尤为常见。2024 年 12 月,Movement(MOVE)代币上线次日遭遇闪崩,6600 万枚代币被抛售,占流通量 3.11%,市场几无买单支撑,三月后涉事机构获利 3800 万美元被币安冻结。这家机构正是 Web3port,其操作路径清晰:通过项目方分配的 7000 万枚代币,在情绪高点精准抛售,堪称低流通量收割的范例。
此时的做市商已不再掩饰意图。他们甚至在 TGE 前以折扣价卖代币给流动资金,要求其出价,同时将大额代币交给「退出策略」庄家,在拉升期抛售,直接将散户甩在高位。从 SBF 时代起,做市商彻底告别了「服务」标签,进化成市场中的「猎手」。
进入 2025 年,做市商的进化达到新阶段,他们从隐秘操盘转向「直接割」,Web3port 便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优秀做市商的标准本应是:在中间价附近报价,增加深度,保持中性。然而,现实中,许多玩家早已抛弃这一原则。Synthetix 曾是早期受害者,DWF Labs 从其金库购币,拉高后抛售,短期获利却损害项目长远价值。而 Web3port 则将这一模式推向极致。
2025 年 3 月,币安接连曝光 Web3port 在 GPS、SHELL 和 MOVE 项目中的操作。其套路一致:通过与项目方的代币协议获取低成本筹码,在上线初期制造流动性假象,随后集中抛售。MOVE 事件中,Web3port 抛售 6600 万枚代币获利 3800 万美元被冻结;GPS 和 SHELL 则分别套现数千万美元,价格暴跌后散户血本无归。Movement 基金会虽用冻结资金回购代币试图自救,但难以掩盖与做市商的潜在默契。
这种「直接割」模式的根源在于行业潜规则:交易所要求做市商背书,项目方提供代币折扣,做市商抛售套现,与资本退出形成闭环。监管真空让违规成本极低,币安的清理行动虽是进步,却难触及根本。
从 ICO 时代的「敲门砖」,到期权操盘的觉醒,再到低流通量的收割狂潮,直至如今的「直接割」,做市商的进化史是一部从服务到掠夺的变迁史。投资者若见大额代币流向「做市商」,应高度警惕,要求透明度以自保。未来,唯有彻底改革代币分配与准入机制,加密市场才能摆脱这一阴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