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找到主流 Web3 项目投资?(上)
2025-03-14 11:15
Portal Labs
2025-03-14 11:1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都说现下大环境不好,失业的找不到工作,就业的很容易被裁;也更别提老板们了,创业的大部分都倒闭,就连投资增长也放缓,部分风投公司甚至在去年底就爆出停止投资活动。

然后,不出意外的,就出了意外。Web3 就像一匹脱缰野马,以 BTC 为代表的加密市场,整体市值飞速上窜,BTC 一度突破 10 万美金的大关。

与此同时,从整个 Web3 行业来看,融资数据也是一片飘红。根据加密投研机构 Messari 的统计,2024 年上半年,Web3 领域全球融资额已突破 80 亿美元,同比上涨了近 25%。不仅如此,资本青睐的重点赛道也逐渐清晰,从 DeFi 到 ZK 技术,从 NFT 的金融化到新兴的 RWA,涌现了一批极具潜力的明星项目。Web3 的未来,似乎并没有因为外部环境的寒意而停下脚步。

然而,机会和风险总是并存的。对于许多普通投资者来说,在这场看似光明的浪潮背后,如何抓住真正的机会依旧是个难题。根据深潮 TechFlow 的调查,不少币圈 VC 都陷入了投资困境,参与的投资很少能收到正向回报,少数 VC 甚至开始了维权。与此同时,许多加密行业的投资机构在参与新项目时,不仅要面临估值虚高、流动性缺失等问题,还需要承担 Token 锁仓多年后仍可能颗粒无收的风险。

因此,如何避开那些“画饼式”项目,找到能够跑出长远价值的 Web3 投资标的,成为了每一位参与者最关心的问题。


踩过的坑,避不开的教训

在 Web3 投资领域,很多人将项目的成功视为一场“赛马押注”,认为只要抓住一个项目就能收获巨额回报。然而,这种以运气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往往更容易将投资者引入失败的深渊。作为一名 6 年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笔者见过许多光鲜亮丽却“暗藏雷区”的项目,它们的失败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了损失,也为整个行业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热点追逐者:概念火热却无实质落地

在 Web3 领域,市场热点总是层出不穷,比如今年尤为火热的“AI+Web3”和“RWA(现实资产代币化)”。一些项目抓住风口,迅速通过包装吸引资金和关注,但其背后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策略却常常经不起推敲。

以某“AI+Web3”项目为例,该团队在 2024 年初高调宣传,将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结合,声称推出全球首个去中心化 AI 内容创作平台。该项目在白皮书中描绘了一个“去中心化存储与高效边缘计算”的宏大愿景,并以此获得了超过 2000 万美元的早期融资。然而,随后的开发进度却大幅落后于计划,团队的技术能力被质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可行性评估上出现重大缺陷。最终,该项目在短短 6 个月后宣布因资金链断裂而停运,其代币价格也从高点暴跌 90%,投资者损失惨重。

快速发币:从梦想到收割的 Web3 骗局

俗话说,“不发币的项目不是好项目”,但在某些领域,发币早已变成割韭菜的代名词。部分项目团队通过快速发币融资,将代币发行视作核心目标,在实现短期资本获利后便迅速抽身,鲜有实际开发进展。这种短视行为让许多投资者在一夜暴富的幻想中被收割,而项目团队则转身另起炉灶,重复这一套路。

以 2024 年大热的 MEMECoin 项目为例,这款以“特朗普胜选”为主题的代币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投机者关注,并筹集了超过一千万美元的资金。然而,这款代币的白皮书内容空洞,仅以模因文化和政治事件作为营销噱头,完全缺乏产品落地或技术支撑。随着特朗普胜选消息尘埃落定,市场热度骤减,代币价格在短短几天内暴跌超过 95%。不少投资者甚至连初始成本都未能收回,而项目团队却通过高比例分配的预售份额在上市时迅速获利,并宣布项目“暂停运营”。

高估值的幻象:泡沫中的伪繁荣

Web3 的高估值项目往往被包装成“未来的独角兽”,通过夸大市场规模、虚增用户数据或编造收入来源,营造出一种投资机会不可错过的假象。然而,这类项目的实际运营能力常常与其高昂的估值严重脱节,导致上线后市值迅速缩水,投资者损失惨重。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市值与 FDV 的争议。近两年来,很多项目在发币时,总是将自己的总代币量设置到几十亿乃是百亿,然后对外对外宣传自己的总市值有百万乃至千万。但这个数据往往用的是 FVD,也就是按照总代币量计算,平均下来,可能单个代币都没有 0.1 美金,更别提市场流通量了。也因此,很多投资者都在诟病,所谓市值,到底是按已经解锁的代币量,市场流通量还是以总发行量来计算,如果是 FDV 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信息误差。

合规隐患:高风险中的监管漩涡

合规性问题是虚拟资产行业中无法回避的核心考量。很多项目都是开发先行,因为针对 Web3 的监管还没有非常清晰明确,在部分地区 Web3 项目还可能属于灰色地带。另外一些项目为了规避严格的监管审查,选择在政策宽松或法律框架不明晰的地区运营,以此吸引用户和资金。但随着国际间监管政策的逐步收紧,这类项目因合规缺失而面临业务中断的风险,甚至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最典型的就是国内的一些所谓的 Web3 项目,尤其是打着 Web3 旗号,实际是搞一些非法经营的,一旦暴雷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有些诈骗盘子的投资人血本无归,有些主动或被动参与传销盘子的,可能还会涉及法律问题。


提升辨别能力,把握行业动态

在 Web3 投资领域,避免踩雷的关键在于提升对项目的辨别能力。不轻信夸张的宣传、不盲目追逐热点,是投资者需要时刻谨记的原则。同时,保持对行业动态的敏锐关注,深入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市场趋势以及监管政策,也能帮助投资者建立更全面的判断标准。

通过本文,我们梳理了 Web3 投资领域中常见的“坑”,包括追逐热点、虚高估值、快速发币等类型。每一类都有其吸引投资者的“包装”,却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这些教训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并非所有项目都值得参与,有些项目不仅难以兑现承诺,更可能成为投资者的噩梦。

下一篇文章中,Portal Labs 将从赛道选择、项目背景评估、商业模式考量以及合规性审视等维度,结合实际案例,分享自己如何筛选 Web3 项目。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投资者避开质量差或存在明显问题的项目,为 Web3 投资探索出一条更稳健的路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Portal Lab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