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一个 00 后,过去十年我一直在探索:
如果不参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不寒窗苦读十年毕业,我还有什么路可以走?
本来以为这只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毕竟总有些孩子天生 ADHD、一身反骨,想要折腾些什么东西出来。
但随着这几年就业开始变难,看着十年过去我们的社会早已天翻地覆,而学校系统依然在围绕着升学搞军备竞赛,越来越多的同学抑郁、休学,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持续贬值的文凭
愈发内卷的高考
我见过太多在这场内卷中的牺牲者:抑郁厌学的孩子,痛心却无能为力的母亲,默默扛起家庭重担拿钱送孩子去外地读书的父亲。
许多家庭会有一种“被迫”卷入这场竞争的痛苦,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上存在更好的教育,但迫于经济 / 社会的压力、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他们被牢牢的绑在这套既定的系统中,艰难求生。
时常在想,如果有些孩子能绕开传统的升学路线,就不用花自己十年青春参与内卷,然后手足无措的被丢进就业市场、开始为了养活自己而变成牛马。
我也确看到了一些这样的希望:无论是拜师学艺、贸易经商,亦或者是互联网神话,在中国的主流叙事之外,有太多白手起家的同胞闯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
是否能将这些不依靠学历的出路具体化,让更多在内卷中痛苦的普通家庭有迹可循?
带着这样的好奇,在过去 5 年中,我一点点收集整理出了 6 条不依靠学历的典型出路。
在正式开始之前,让给我们先看几个案例:
2
翁天信 - 独立开发者
95 年的翁天信只在幼儿园上了 2 周的学就被父母接回了家,他描绘自己的童年一直在“玩”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摄影、编程和设计等等。在一次次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了全栈独立开发的能力,18 岁时因为个人网站精美的前端设计,在互联网圈火了一把。
他在个人博客写道:“二十岁是一个转折点,我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在闭关修炼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布了第一个商业项目 Vary;”目前这款 APP 在 IOS 社交付费类 APP 中排行 37 位。
在之后的三年里,翁天信开立了自己的公司,用业余时间折腾了一点智能家居、物联网、微信小程序、屏幕电子秤之类的科技产品,同时新推出了几款 APP:
个人 摄影展示平台 Camart
AR 视力锻炼应用 Eyeye
除了通过 APP 付费赚钱外,他也开始尝试为更多摄影师提供软件服务,一点点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与自由。
星星 - 新媒体专家
00 后的星星父母早年离异,初中毕业后,在姑妈的帮助下来到成都的“好奇学习社区”,开启了自己的探索之旅。在那三年里,她阅读了 300 多本书、观看了 600 多部电影,并写下上百篇公众号文章,逐渐萌生了成为记者的想法。
之后,她去了几家报社实习,又在一家自媒体担任全职编辑一年,每周高强度写作 1-2 篇文章。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作品,她在离职休整一段时间后开始申请海外大学。虽然因需申请奖学金错失了一些机会,但最终成功获得了 3 个 Offer。
经过一番考虑,她决定暂缓出国读书的计划,加入中国投顾领域知名的「有知有行」编辑部,成为了一档播客节目的制作人,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北漂之旅。
她的演讲《从 15 岁开始自主学习,高中毕业后如何在“社会大学”成长?》
馨馨 - 世界游民
00 后馨馨的父亲曾是县城的铁路工人,卖房辞职带妻子和 8 岁的女儿开始全球旅居、帆船航海。
旅途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赚钱,馨馨一家在巴厘岛开办冲浪营地、在深圳双月湾组织夏令营,带世界各地的的客户运动健身。并且因为长期在海外旅居,翟乃馨也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文,交到了世界各地好朋友。
2024 年,21 岁的馨馨踏上了自己冒险之旅,从年初的背包旅行、自由潜水,到在美国 YMCA 营地工作,以及朋友在滨州创办的森林学校做辅导老师,之后又去了在马尔代夫最奢华的儿童俱乐部带娃,自由地行走在这颗星球之上。
更详细的故事,可以参考《人物》对她的采访《当我 8 岁就离开学校去航海》
黄有璨 - 连续创业者
相比前面几位伙伴的故事,80 后的黄有璨老师故事会开始得更早一些。他出生在一个贵州普通的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最朴素、最淳朴的典型的老实人,不会做生意,勤勤恳恳当了一辈子老师。
高中辍学后北漂来到上海,20 岁的他,既无学历,又无背景,更无工作经验,就这样抱着“能养活自己就好了”的心态开始找工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艰难的摸爬滚打后,带着“管它做啥,既然要干,就一定要干出点成绩”的信念,成为了一家日企的销售冠军。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革命正在爆发前夕,黄老师毅然离职从头开始。几次创业失败后,做出了一家估值超过 10 亿的互联网教育公司。随着最近几年经济下行,他也开始转型,专注于支持“个体创业者”、孵化“商业自由人”。
这篇访谈完整记录了黄老师早年辍学北漂的心路历程:《顾顾对谈黄有璨|输赢之外》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尚未被整理的故事,例如:
高中休学,在家苦练画工,在网上小有名气接稿赚钱的某位画师。
从小在家上学,考出雅思 8 分,做雅思口语教练时薪 200+ 的 D 哥。
有高中毕业后各种实践,经历公益、模特、演员、文化旅修,正在在华德福做老师的西里。
有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跟中医师傅拜师学艺,传承古法医术的某位伙伴。
还有更多.......
3
在这些故事背后,也必然包含着取舍与选择:
如果你希望成为公务员或进入国企工作,那一定要去追求好的学历。
如果你希望从事学术研究,那大学将提供相应的资源、设备、平台。
如果你希望去大厂工作,或者正在海投简历,那文凭也的确是敲门砖。
但如果你对这些方向不感兴趣,或是在这个系统中感到煎熬,的确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选择。
在尝试归纳总结几十位伙伴的路径后,我总结了 6 条不依靠学历的人生出路:
一、靠作品集去民企当业务骨干 / 职业经理人
在一些民营企业岗位招聘时,成功的作品、工作经验,会比学历更能说明问题。
例如一家公司想要招聘媒体小编,负责公众号、小红书的运营,如果你写出过 10w+ 的推文、有几个粉丝过万的小红书账号,会比“xx 大学传媒专业”的本科学历要管用太多。
例如一家教培企业要招聘口语教练,考出雅思 8 分的成绩,比英语专业毕业更有说服力。
例如一家公司要招聘程序员,看一下你之前写过的代码、参加的项目,非常容易就能判断水平。
程序员、设计师、新媒体运营、英语教培、销售、店长、社区主理人.......这些岗位都属于能够完全不看学历,靠【个人作品集】就能吃到饭的方向。
特别是对于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创业公司,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哪怕存在学历不足,也可以通过内推渠道,或者直接与老板接触获得机会。
二、在有门槛的技术工种、亚文化圈拜师学艺
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高的行业,外人难以自学,往往需要靠学徒制,通过师父带徒弟来传承技艺。包括不限于:
竞技体育、舞蹈、演艺
中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制香、传统乐器 / 首饰)
纹身、潜水教练
股市交易员、网络安全
各类机械及电子用品维修
有机农耕
特别是在一些小众文化领域,加入门槛高,有内部的文化和消费客户群体。徒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来进入这个圈子,一点
点磨炼技术的同时积累客户,逐渐获得师父与整个圈子的承认,进而自立门户。
三、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靠自媒体和平台经济变现
在另外一些更面向大众的消费场景下,新一代的工作者无需得到师父和圈内承认,而是可以通过经营自媒体,通过抖音、小红书、公众号、闲鱼来获取流量,包括不限于:
画师、网文写手
视频 / 图文制作人
手工艺品 & 服装定制
摄影师、私厨、旅游领队
技能教学、课程 / 社群 / 咨询服务
在部分相对成熟的市场,也可以去一些掌握流量的专业平台赚钱。
例如对于画师群体,可以通过入驻“米画师”这样的专业约稿平台,获得来自游戏、动画、影视公司的订单。而各大网络文学平台,也真实的养活了一批无学历的网文写手。一些职业视频 / 制作人,也通过平台对视频浏览量的激励实现了财务自由。
四、一人公司自主创业
相比前两条路径可以靠一门高超的技术 + 找到客户谋生,自主创业更加考验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快速学习新技术、做大量决策,并强有力的执行。
走这条路的伙伴往往会经历大量的项目,在持续创业中不断跨界,同时也意味着更长的学习周期。
他们可能不会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在产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赚企业的钱。
一些典型的案例:
独立开发者
独立外贸公司(SOHO)
各类代运营公司
线下开店
除过自己创业外,收购一些经营了几十年、现金流良好的的老店,雇专人来经营,同样是一种策略,详见《二十一世纪的公司》。
五、学好几门外语出国发展
以上 4 种路线都还是在国内市场赚钱,但随着经济下行,市场的竞争可能会变得愈发酷烈。
是否可以换一个思路,提前学好几门外语出国发展?例如:
学一门技术去比较富裕、缺乏劳动力的国家赚取高薪。
将我们的商品卖到国外去、把外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
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战,许多中国随着中国企业去东南亚、墨西哥建厂。如何找到信任的人管理当地劳工、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成了许多中国老板难题,也正是我们的机会。
作为一种世界货币,加密货币已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体,而语言是入场博弈的门票。目前业内很缺会好几门语言的市场、技术人才。
除了这些还有更多.....
在这个互联网抹平信息差的时代,语言、国家的边界依然存在,也就意味着存在赚钱的机会。
“真正属于 00 后的时代性机会就是是全球套利,把中国便宜又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输出到全球每一个有需求的市场赚取利差。”——@Vida_BWE
六、新时代上山下乡
前面 5 条路线,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难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闯出来。
如果因为种种不幸、迫不得已,就是没能走出一条道来,该怎么办?
在几十年前,面对类似的社会困境,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发起了“上山下乡”运动,让广大城市青年回到农村发展。
在几十年的今天,世界格局早已变化,所有的村庄都通电、通网、通物流。并且随着房地产浪潮的褪去,在不少环境优美的乡村有大量闲置空房,只要每月不到 300 元就能住到一个不错的房间。
在小红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乡村振兴项目正在招募人才、盘活闲置资源。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会做一些手工艺品、组织活动,就能免费入驻,提供工作室和摊位。对于这些项目的经营者,他们特别需要有人过来,把冷清的场地变得热热闹闹。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生态农场、数字游民社区、养老院、青年躺平基地在乡村爆发,只要自己做饭,一个月的生活成本降到 500 以内不是问题,算是最保底的选项。
不谈成功与否,至少那些需要疗伤的孩子,可以有一处容身之所,休养生息。
4
我的父亲曾经会说:这些路都是可以选择的,但年轻人缺乏足够的资源,而大学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让你接触到更多的机会。
我的老师会跟我说:大学四年是你开始接触社会的契机。哪怕去了一所没那么好的大学,你也可以用比高中更多的自由追求自己的目标、自己定义自己。
我也相信:只要你在追寻自己的人生,而非随大流、被周围人的焦虑推着走,无论你在哪里、是否上大学,你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走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既然如此,参加高考、上大学,就应当只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工具。是一个可选项,而不是必选项。
如果有其他的选择,能为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更好的平台、资源呢?还一定要去高考、上大学吗?
如果作为家长,你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仅仅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活着,自立自强,那是否可以不用让孩子准备高考,直接去掌握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就好?
如果作为家长,你期盼孩子未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用当牛做马 996,是否可以从中学开始就围绕着未来的社会化、职业发展做准备,而不用先高考、再毕业、最后进入社会,用整个青春绕一大圈?
现在进入社会找工作,动辄就要有几年工作经历。但孩子刚从大学毕业,哪来的工作经验?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小明从初中起就选择不走高考这条路,也因此没有了中考的压力。他把多出来的时间用来探索不同的行业,比如参访非遗手艺人,学习老爷爷是如何制作陶罐;去义乌游学,了解村里的小作坊如何把小商品卖到全球;观摩编程比赛(黑客松),见识选手们的项目展示。
在接触了各种可能性后,他逐渐发现自己对某个方向特别感兴趣。在学长的指导下,他开始了一次 PBL(项目制学习)。例如,他作为摄影师记录非遗手艺的制作过程,并帮助老爷爷搭建个人网站。
起初,他有些担心自己做不来,但在看了相关教学视频后,便跃跃欲试,想亲手尝试。在搭建网站的过程中,他发现虽然低代码平台可以快速生成网站,但如果想实现更酷炫的功能,就必须自己编辑代码。
小明最开始在 B 站搜索编程教程,但觉得太难,学了一会儿就感到挫败。后来,他和学长交流后得知,现在有很多 AI 编程工具可以帮助完成代码编写,但要做好项目,仍然需要对架构和逻辑有清晰的理解。经过几轮头脑风暴,并尝试了几个编程工具后,小明终于完成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这个过程让他对 AI 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切身感受到技术的强大,开始阅读《 Way to AGI 》这类专业科普资料。遇到不懂的部分,他就让 AI 用初中生能理解的方式解释给他听。
在学习过程中,他接触到了 AI 行业的学长、项目和社区,加入了四五个 AI 相关的微信群,开始观察群里的技术大佬和创业者们在讨论什么,关注哪些方向。
很快,他发现使用本地部署的 DeepSeek 来制作数字人非常有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模仿和请教,他终于成功部署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甚至还加入了几个新功能。
小明把自己和动漫角色对话的视频发到了 B 站,吸引了大量动漫迷围观点赞。而在 AI 社群里,大家得知他年仅 15 岁就开始开发,也纷纷给予鼓励和认可,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小明星。
受到鼓舞后,小明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然而,他很快发现,许多最新的 AI 资料都是英文的。虽然可以用 AI 翻译,但总感觉意思差了一点。为了能和国际 AI 开发者交流,他意识到,学英语已经变成当务之急。
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探索自己的兴趣,他必须学好英语。
就这样,他又开始了新一段旅程。
如果进一步提炼,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发展路径:
12-18 岁中学阶段,体验不同的行业,亲手做一些项目,或跟导师学几门手艺,积累个人作品集
18-22 岁大学阶段,靠作品集作为简历,去感兴趣的行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
22 岁后带着 4 年的工作经验、行业资源与认知,实现经济独立与职业发展
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这样的故事也许过于玄幻,但这正是我过去 7 年亲身经历的改编。
在我和朋友发起的“自学、休学生互助社区”自由学社中,许多同学正在以这样的方式拼命向上生长。
我们的经历无法复制,但面对无数选择,每个人都终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
5
这个故事背后,其实有一套内在动力的逻辑:
对于很多迷茫的年轻人来说,传统教育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探索空间。一个人在没有选择、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
但每个年轻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渴望和动力。有人追求尊重、地位和认可;有人单纯出于好奇心和创造欲,想把心中的梦想变成现实;还有人因为对亲人、朋友的爱与信赖而不断前行。
这些,都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然而,在很多家庭里,我看到孩子们为了获得尊重和认可,拼命努力考高分,但却一次次被排名和分数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这样的竞争本质上是零和博弈,注定有人赢、有人输。
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下,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那些总是处在中下游、不断经历失败的孩子,可能还会陷入自责,觉得自己是“差生”,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然而,当我们进入社会化学习,评价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我们可以成为非遗老爷爷的摄影师,可以成为年轻的 AI 开发者.........每个人都能获得社会中独一无二的位置,不用再争夺是否考出“第一名”。
在持续实践中,孩子可以再不断打破、重塑自己的身份定位,意识到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内在主权”与“自我效能感”会与能力一同提高,不再受困于别人设定好的轨道、被动前行。
在项目制学习中,我特别鼓励孩子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对于年龄较小、兴趣尚不明确的孩子,我通常建议家长把一些家庭事务交给他们,比如规划周末家庭出游时的交通路线,或设计一顿晚餐怎样可以吃得更加健康。大多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认可,出于对家人的爱与责任,他们会乐意参与并享受其中。
但其实许多父母也特别爱孩子,非常有责任感的带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好好学习,为了拥有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但在整个社会的惯性下,落后就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的恐惧裹挟着无数家庭。一旦孩子在学校中出现了情况,这种焦虑就开始在家庭内部循环。而孩子出于对父母的爱与忠诚,也会努力去适应,甚至不惜压抑自己的灵性与创造力,在体制内逐渐磨平棱角。
一些更敏感的孩子,会因为学业上的持续落败而自责、痛恨自己不够优秀。孩子的活力在压力和内耗中一点点枯竭,逐渐陷入疲倦与抑郁。而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在这种自我牺牲中磨灭殆尽。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是一种结构性困境,是一场时代的不幸。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或许我们无法给孩子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无法给他一个确定性的未来。
但至少我们有选择,可以让孩子,让我们,免于经受这种时代的不幸。
6 具体怎么走
如果要脱离高考路线,具体可以怎样走?
相信对于主观能动性比较强的孩子,只要提供恰当的资源和引导,他自己就会闯出一条道路。最好能有一些走在前面的学长学姐可以模仿,以及一些社会导师给到专业性的指点。
但对于更多的普通家庭,作为家长可能一直在做稳定的工作,并没有很强的社会资源和实践经验,面对无数的选择与不确定性,如何让路走的靠谱、如何说服家人支持孩子走这条路,就成了问题。
有些创新教育学校提供了很给力的支持系统,例如成都的“明亮那方”,他们在推文中写道:
“我们有什么优势呢?
我们真枪实战地办过企业,并且有紧密合作的友好机构可以鼎力支持:我们有一个每年服务 40+ 客户的设计公司;有一个拥有 28 万粉丝的幼师培训机构,深耕幼儿园创新教育多年;还有一家知名的心理诊所。这几个机构在行业内都做到了头部。
我们不贪多求全,我们希望找到那些对新媒体、创新教育、心理学感兴趣的孩子,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支持。
我们选择的这些职业方向,并不注重文凭,而是注重作品。在媒体领域、艺术领域、教育领域、IT 领域,一个人没有能力和作品,文凭再高也没有竞争力。”
新诞生的,公众号:明亮那方青少年职业发展不卷高考,不混职校,也可以走向职业教育的明亮那方|创刊词
像这种不得不服,但对于更多的家庭,是否有机会提供更普适的选择?
我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案是通过“基于职业发展的 PBL 项目制学习地图”来提供脚手架。例如一个典型的 PBL 项目可能是:
翻译一个你感兴趣领域的英文组织,帮其建中文社区 + 媒体
以 AI 技术科普组织为例,做完这个项目,青少年可以同时学英语、建立对 AI 技术的认知,获得国内外行业内的影响力 / 人脉,并且有了新媒体 / 社群运营的一手经验。可谓一鱼四吃。
另一个例子可能是:
将中国非遗工艺,与异国文化符号混搭,定制一批工艺品卖给外国人
例如将墨西哥的亡灵节,与中国的刺绣工艺相结合,通过搭建独立站卖货,通过 Tiktok 视频获取流量。做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西班牙语,学习如何面向海外市场做用户调研、市场营销,跑通国际物流系统,并对中国的非遗工艺建立更深刻的文化的体感。
这两个案例都是比较通用的 PBL,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快速熟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当学习者见多识广后,就有机会找到自己真正有天赋、感兴趣的领域向下扎根。
在完整的 PBL 地图中,我们期待将上述 6 条出路,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 PBL 项目,并对难度进行分级。让孩子能们像通关打怪一样,以游戏化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积累、积攒个人作品集。
这张地图能在一开始就给家长勾勒出孩子职业化发展的路线,让初期一个看起来很稚嫩的 PBL,也能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挂钩。
对于想要出国发展的孩子,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选择与外语相关的项目,从 12 岁以掌握 2 门外语为目标,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外语,逐渐习得多语能力。
对于没法离开学校的孩子,可以在线上组建互助社区,并在寒暑假线下聚会,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自由来展开社会化实践。
对于已经抑郁的孩子,会推荐先换一个滋养身心的环境。例如专业的休学疗愈共居社区、有机生态农场等。先康复一两年,生命力重新复苏后,再展开项目探索。
对于已开始做项目,但缺乏资源、人脉的孩子,可以通过加入“Unschool”、“自由学社”这样的线上教育创新社区,来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
7 为什么是现在?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集体公有的经济模式。进合作社、进国企、当公务员拿到编制是当时的无二选择。是否有过硬的关系、是否有出众的学历,是“出路 1.0”时代的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民企、外企开始涌现,我们可以进城务工,获得了在不同城市之前迁徙、流动的自由。在民企中工作,甚至创业自己做生意,成就了过去几十年快速增长的“出路 2.0”时代。是否能发现商机、解决问题、为企业降本增效,成了过去几十年能否出人头地的关键。
而在最近二十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能通过一根网线链接全球的资源,许多程序员、外贸工作者通过网络在中国赚着美国人的钱,网店、网红重新定义流量与物资的流动方式。凭借快速的信息收集、流量捕获、产品设计,许多人成为了新时代的数字游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通过地理套利实现了人身自由。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出路 3.0”
就在最近 2 年,AI 技术突飞猛进,许多曾经稀缺的资源变得唾手可得,许多创意的落地变得无比简单。然而,身边太多同学,依然用着在 30、40 年前的早已落后于时代的学习方式,拼命考出好成绩拿到文凭以获取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时代正在发生剧变,而僵化的社会结构,使得大多数人难以转型。
谁敢于在剧变中拥抱创新,谁就拥有了先机。
现在上车,正是时候。
8 寻找 100 个家庭
我时常感到世界的荒谬:明明越来越卷,明明时代已变,但大多数人都依然在惯性前行。
因为经济下行,预算减少,许多家庭开始更加追求稳妥,将“提升学历”、“考公考研”当作定心丸、一定要把学上出来。
回归系统,还是拥抱未来?
对于那些家里有矿、有资源、有关系的孩子,或是智商超群,轻松考上双一流的孩子,选哪条路都不会差。
但对于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如果还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非上山下乡躺平养老,或许只有拥抱未来,才有一线生机不沦为时代的牛马。
作为在这条路上的探索者,我渴望遇到同行的伙伴,交流经验与资源,并以一个探路者、信息采集者的身份,为大家提供一点力所能及便利。
一些目前我观察到值得去做的方向:
【非高考青年案例集】
许多家庭对于离开教育系统感到恐惧。
如果能整理更多非高考青年的成长案例,着重记录过程中的决策、动力、挑战、经验,或许可以为这些家庭提供模仿和参照的对象。
【职业化 PBL 地图】
部分家庭下定决心走非高考路线,但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不知道如何选择,或做出错误决策。
如果能进一步调研各个行业,细化 6 条出路的实践细节,并用【基于职业发展的 PBL 项目制学习地图】来让学习道路清晰可见,或许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社会化学习向导】
一些家庭已经开始行动,但因为父母缺乏足够的社会关系、资源,无法精准地支持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如果能搭建一张社会化学习资源网络,各行各业的业内专家,甚至实习 / 项目 / 工作机会,就有机会支持到这些家庭。具体可以由一位“社会化学习向导”对接完成。
我明白这些想法并不完善,或许还有其它更迫切、我所忽略的需求,因此非常渴望获得你的反馈。
如果你正在寻找与此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请在留言区写下你的心声!
如果获得了超过 100 条留言,我会认真考虑以创业的心态开始发起这个项目。
期待遇见你!
9 关于我
这里是定慧,从小学 5 年级开始 HomeSchool 在家上学
2019 年高中毕业后开始进入社会搞项目至今。
更多故事,都在公众号里。
祝愿在这个无常的世界中,你我都能多一份前行的勇气与幸运。
插图来自 www.flaticon.com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