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加密牛市必须由生态创新驱动?
2025-02-27 21:15
道说区块链
2025-02-27 21:1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在昨天以及以前的文章中,我经常会说来自加密生态内部的力量才是最健康、最可持续、最强有力能推动行情的力量;而来自外部的催化和刺激往往只能短暂起作用,而且可持续的时间非常短。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尽管我也会分享加密政策的利好,但我更愿意分享的还是来自生态内的发明、创造、新模式和新场景。


什么是来自加密生态内部的力量?


比如本轮行情崛起的两个板块:铭文和 AI 代理。


只不过铭文后续乏力没有真正形成力量;而 AI 代理则在还未系统地成形前就遭到了屡次冲击,伤了元气,现在还要等它恢复。


在这方面,完整走过一个周期、彻底引爆过情绪、很典型的就是上一轮牛市中爆发的 DeFi、NFT 和链游了。


很多读者都经历过上一轮牛市,当时市场中那种发自内在的力量有多强、号召力有多大,我相信很多读者至今回忆起来都能历历在目。


在当下的加密生态中,在经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后,似乎我们已经渐渐淡忘了这种感受。


实际上就在我们隔壁,A 股和港股曾经以及正在经历的就是最好的参照物。


这一轮 A 股从绝望中缓过来第一波经历的就是去年 9 月份开始的政策市。


那个场景离我们并不远,我相信大家不会陌生。


当时,在单纯政策的刺激下,A 股和港股突然飙涨,一路高歌的过程中上证指数的单日涨幅都超过了 5 个百分点。上证指数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被拉涨了将近 1000 点,涨幅超过三分之一,这不是个股,而是指数。


除了“疯狂”,我实在找不到其它词来形容当时的行情了。


结果呢?


国庆节之后,在没有进一步强力政策的刺激下,行情立马中断,A 股港股同步下滑,此后再没有像样的起色了。


这就是单靠外部刺激而没有内部生态的情况下我们会看到的状况。


其实不仅传统金融市场,包括加密市场在内的任何金融市场都是这个特点。


要靠这种方式把行情拉起来,那就得源源不断地持续大放水、持续打鸡血。


全世界除了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我估计其它国家想做到这一点都不大容易。


传统市场如此,加密市场就更不例外了。加密市场就算有强力政策的刺激,又能刺激多久呢?


回到 A 股和港股。


去年 10 月份 A 股港股萎靡之后,来到今年 1 月,意外中的意外发生了: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颠覆了大模型的开发路径,它让开发者意识到除了可以在算力上下猛药,还可以在算法上想办法。


这个消息不仅震动了美股,也震动了 A 股。人们纷纷开始寻找间接持其母公司股幻方量化的各类上市公司。


A 股开始躁动,同时南下资本和外资开始再次关注港股科技股。


再接着,宇树科技的机器人、英伟达持股文远知行等一系列和 AI 相关的利好纷纷出笼。


而苹果选中阿里作为 iPhone 中国区 AI 的合作对象更是把 AI 题材推向高潮。


除了新闻方面的宣传,在实际应用方面,我都亲眼见到了大量案例:这段时间,我朋友圈中经常都能看到朋友发布他们公司上线某某 +DeepSeek 解决方案的新闻,都在宣传 DeepSeek 对公司业务在效率方面的改进和成本方面的降低。


显然,AI 的应用和普及已经开始实实在在地走入我们的生活,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段时间以来,几乎所有港股中国科技公司的股票都开始启动,恒生科技指数更成为关注的焦点。


A 股方面,现在走出的行情也相对健康,基本上保持进两步退一步的状况,而不再像去年 9 月那样丧失理智的狂飙。


这就是源自生态内的驱动力。在这种力量的带动下走出的行情才是健康的行情,才是可以持续的行情。


加密生态缺的恰恰就是这样的内驱力,缺的就是这种真正的源动力。


一厢情愿地寄托政策、一味地把“游戏”当“正业”看是不可能让加密生态健康发展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专注于发现生态内的新动向、新发明和新场景。


题外话: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大家买 A 股港股,只是这两天突然想到驱动 A 股港股去年和今年这两波走势的源动力正好对应了政策外力和生态内驱力,另外 A 股和港股对我们来说又都非常熟悉,对比起来我们比较容易理解。


对比起来一看,我们就很能看出加密生态当下面临的问题。希望我们能从这个参照物看到加密生态未来真正的方向和真正的动力,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向真正的方向探索,在真正的方向中寻找加密生态真正的动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道说区块链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