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由无界 AI 生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从 2016 年开启的人工智能元年,AI 产业已经历好几轮洗牌,借着 ChatGPT 的东风,DeepSeek 如同鲇鱼一般搅动了整个大模型市场,同为大模型创业公司并被业界视为新贵“六小龙”的厂商们,与其相比,境遇堪称东边日出西边雨。
DeepSeek 年前推出低成本、性能媲美 GPT-4o 的 DeepSeek-V3 震惊业界后,其接着在 1 月 20 日发布 R1 模型,上线六天后登顶苹果 App Store 全球下载榜首,上线一个月累计下载量超 1.1 亿次。在这期间各大云厂商迅速上线开源版 V3 和 R1,百度搜索、微信等产品都在积极拥抱 DeepSeek。
而和 DeepSeek 同时期发布的 Kimi 全球强化学习模型 k1.5、阶跃推理模型 Step R-mini,在模型能力上诸多层面接近 o1,但依然淹没在了 DeepSeek 火爆的舆论中。
与 DeepSeek 的喧闹相比,“六小龙”也是接二连三的爆出消息:零一万物进一步拆分、月之暗面缩减投放预算和仲裁案未和解、MIniMax 又一高管离职……
而这背后还有失意的 VC 们:真金白银支持的项目,没有一个达到 DeepSeek 这样的热度。目前,“六小龙”中已经 4 家超半年没有融资消息释放。2024 年业界称“六小龙”中已有两家掉队,2025 年,下一个掉队的是谁?
只剩三家继续扎根大模型
DeepSeek 的爆火并非没有征兆,自 2023 年 11 月 2 日推出首个模型 DeepSeek Coder 后,一年多时间上线了超 10 个不同版本的模型。其中去年 5 月发布的 V2 模型,性能上比肩 GPT-4 Turbo,价格却只有 GPT-4 的 1%,因此 DeepSeek 被称作“价格屠夫”“AI 界拼多多”,同时掀起了大模型行业的第一轮价格战。
2025 年 1 月 27 日 DeepSeek 超越 ChatGPT,登顶中国区和美国区苹果 APP Store 免费榜,引发全球关注。让 DeepSeek 有如此成就的是其推理大模型 DeepSeek-R1。根据 DeepSeek 公布的信息,R1 在多项权威测试中得分与 o1 正式版接近,部分测试中得分还超过 o1 正式版。
榜单评分外,开源 + 性价比则是让 DeepSeek 引发泼天热度的重要组合拳。受到 DeepSeek 的冲击,曾经的闭源信徒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宣布加入开源队伍,OpenAI 创始人山姆.奥特曼也反思道,公司在开源领域的策略上一直处于“错误的一方”。
大模型“六小龙”中的 MiniMax 在 1 月 15 日发布了首个开源模型,其创始人闫俊杰在接受《晚点》采访时也表示,“第一次创业很多经验不具备,如果可以重新选,应该第一天就开源。”其他五小龙中,只有智谱是最早开源闭源两条腿走路的。经过近两年的摸爬滚打后,“六小龙”发展方向已南辕北辙。
零一万物是第一家公开大幅调整的基础大模型公司,先是裁撤了预训练算法团队和 Infra 团队,部分人员以跳槽形式加入阿里,后宣布与阿里云、苏州高新区分别联合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产业大模型基地。
人员方面,模型训练负责人黄文灏、负责大模型 API 开放平台的蓝雨川、生产力产品负责人曹大鹏都相继离职。试图留在牌桌上的零一万物,掩盖不住在这一轮大模型竞赛中的颓势。
百川智能则在 2024 年明确了走医疗赛道,近期上线了首个“AI 儿科医生”。在 To B 的商业化上百川则似乎不太顺利,其联合创始人、商业化负责人洪涛年前已经离职。据百川一位员工告知的确不及预期,“现在有了 DeepSeek 后,今年的压力只增不减。”
To B 商业化负责人离职的还有 MiniMax 的魏伟,此前魏伟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 B 端客户不会轻易掏这个钱,去支撑大模型公司的营收,只能基于研发能力、算法能力来帮助客户在实际场景中对齐输出效果,也印证了大模型商业化并非易事。
如此看来,仍在专注于大模型技术创新和追求 AGI 的,仅剩下月之暗面、智谱、阶跃星辰。受到 DeepSeek 的影响,阶跃星辰也加入了开源阵营,只是与 DeepSeek 重点在文本模型上不同的是,阶跃星辰最新开源的是两款多模态模型——Step-Video-T2V、Step-Audio。
2 月 23 日凌晨,月之暗面发布最新论文《Muon is Scalable for LLM Training》,并开源 MoE 模型 Moonlight,模型激活参数仅需 3B。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在“截胡开源周”,因为早前 DeepSeek 宣布将连续 5 天发布开源项目。
对月之暗面而言,火烧眉毛的或许是其大手笔投流的 Kimi 产品。
烧钱投流难成榜一大哥
与大模型“六小龙”一样 DeepSeek 也有同名 C 端产品,在上线后的第一周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过多的关注。据 QuestMobile 向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 年 1 月 13 日至 1 月 19 日,DeepSeek App 周下载量仅为 28.5 万,远不及豆包(452 万)以及 Kimi(155.7 万)。
在 2025 年 1 月 20 日 R1 发布后,DeepSeek 下载量开始陡峭式增长,Sensor Tower 研究显示 DeepSeek 在发布会 18 天内下载量超 1600 万次,几乎是 OpenAI 的 ChatGPT 首次发布时的 900 万次的两倍。
访问量激增,一度让 DeepSeek 闪崩,而即便如此,增长的势头依然很猛,月下载量超 1.1 亿。DeepSeek 的光芒再也没有哪家可以视而不见,2 月 13 日字节跳动内部全员会上,CEO 梁汝波谈及 DeepSeek 时,反思跟进速度不够,今年要追求智能上线。
腾讯的微信灰度测试接入了 DeepSeek 的 AI 搜索,在使用量超预期后又调用了 AI 应用元宝支持微信搜索。2 月 22 日,腾讯元宝超越字节的豆包,升至中国区苹果免费 APP 下载排行榜第二,DeepSeek 继续位居榜首。
“榜一榜二大哥”在短短一个月内易主,迫使烧钱换增长的豆包和 Kimi 优势不再。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后者则是“创业新贵”。此前有媒体测算,仅在 iPhone 渠道,Kimi 每天的投放金额接近 20 万,豆包则为 248 万。
在 DeepSeek 的影响下,月之暗面近期被爆大幅削减产品投放预算,包括暂停多个安卓渠道的投放,以及第三方广告平台的合作。据内部人士向《AI 光年》透露,推广确实做了相应调整,“有自然新增,但无法和 DeepSeek 的涨势相比。”
kimi 当下的烦恼可不止这些:「暗涌 Waves」独家获悉,搁置颇久的 Kimi 仲裁案,并未和设想的一样,完成和解,而是进入到仲裁案的下一流程中。据知情人透露:Kimi 仲裁案的双方,循环智能老股东和杨植麟等,已分别于 1 月底和 2 月下旬,在 HKIA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完成缴费,目前组庭也已完成。而整个事件背后更关键的主角张予彤,或将被另外单独提起诉讼。
对 To C 产品同样予以厚望的还有 MiniMax,原因是其旗下明星产品 Talkie2024 年上半年成为美国下载量第四的 AI 应用,使之吃到了甜头。但好景不长,12 月中旬 Talkie 在美国市场的苹果应用商店中悄然消失,而安卓平台则未受影响。
阶跃星辰、零一万物、智谱 AI 和百川智能也都有自家的 AI 应用产品,但根据 AI 产品榜显示 2025 年 1 月,月活前 20 的 AI 应用中没有一家是与这四家厂商相关的。此前百川智能的员工告诉《AI 光年》,“百小应的用户留存和增长很差也不意外,我们基本不做广告投放,先让其他家烧钱完成用户教育。”
目前 DeepSeek、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霸占了苹果免费 APP 下载排行榜前三。大模型“六小龙”想要上榜,竞争只会更激烈,目前排名第七的纳米搜索,周鸿祎正在亲自下场“带货”。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就是阿里,AI 应用通义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后,近期阿里 AI To C 业务开启了大规模招聘,岗位达数百个,集中在 AI 大模型相关的产品、技术研发岗位。前有狼后有虎,正是大模型“六小龙”当下处境的真实写照。
当技术故事不再浪漫、商业化不及预期、产品月活用户增长与投入不成正比,大模型“六小龙”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下一轮融资门槛提高
大模型预训练烧钱是公认的事实,李开复曾透露,一次预训练成本约三四百万美元,即便是成本更低的 Yi-Lightning,在训练时也用了 2000 张 GPU,耗时一个半月,花费三百多万美元。
即便标榜低成本的 DeepSeek,在前期的投入也是难以估量的,第三方机构 SemiAnalysis 推算,DeepSeek 实际拥有庞大的算力储备:共堆砌了 6 万张英伟达 GPU 卡,其中包括 1 万张 A100、1 万张 H100、1 万张“特供版”H800 以及 3 万张“特供版”H20。
“通用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我们预估的大概 10 亿美金左右,这仅仅是算力部分,还没算另外两个很花钱的部分,一个是数据,一个是人力成本,现在全球大模型领域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将门创投创始合伙人、前微软创投大中华区负责人杜枫博士曾告诉作者。
由于需要如此高昂的投入,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业内流行一种说法:投资大模型企业的入场券是 1 亿美金。这句话背后的另外一个信号是,一个大模型创业公司拿不到融资,是难以活下去的。
2023 年百模大战掀起后,几乎每隔一个月都会有融资消息释放出来,但随着 AI 泡沫论甚嚣尘上,2024 年 9 月起,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数亿级的热钱流向大模型“六小龙”。直到 2025 年春节前,智谱和阶跃星辰先后宣布拿到了“过冬钱”,前者宣布完成新一轮 30 亿元人民币融资,后者则完成 B 轮数亿美元融资。
“六小龙”中另外 4 家已经距离上一次融资动态发布有超半年:MiniMax 去年 3 月官宣完成 6 亿美元 B 轮融资、百川智能去年 7 月获得 50 亿元 A 轮融资、零一万物去年 8 月完成新一轮数亿美元融资、月之暗面去年 8 月完成 3 亿美元融资。
春节期间,DeepSeek 火爆全球,舆论毫不吝啬夸奖 DeepSeek 及其创始人梁文峰。在创投圈关于 DeepSeek 会不会开启融资、估值多少,近日一直有不少消息流传出来。
此前有消息称阿里将以 100 亿美元估值,投资 10 亿美元占股 10%。对此阿里副总裁颜乔很快通过朋友圈辟谣称,“外界流传阿里投资 DeepSeek 的信息是假消息”。而后外媒称“DeepSeek 首次考虑筹集外部资金”,DeepSeek 相关人士辟谣,融资消息均为谣言。
“不少投资人都直接或者托关系在约梁文峰,我预测估值应该是远超于目前‘大模型六小龙’的。”中金资本一位投资人表示,“DeepSeek 成为了对标对象,六小龙要在一级市场拿到新融资,门槛显然更高了。”
事实上,自大模型创业潮掀起以来,行业内普遍不太相信“六小龙”最后都能作为独立“大模型公司”生存下来的。“六小龙”中几位创始人也在公开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比如 MiniMax 创始人闫俊杰认为未来全球只会剩下 5 家大模型企业。
“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 ChatGPT。这跟搜索引擎一样,我们有自己的合规要求。但是中国版的 ChatGPT 只会在 5 家公司里产生:BAT+ 字节 + 华为。”迅雷创始人、远望资本程浩曾告诉作者。
持续爆火下,本就走向分化的“六小龙”将加速洗牌。
中国 AIGC 产业应用峰会回顾
2024 年 1 月 5 日,【智求共赢・中国 AIGC 产业应用峰会暨无界 AI 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会议中心举行。
大会汇集行业资深专家及领军企业,共同聚焦 AIGC 领域,围绕当下热点话题进行深度延展,探讨行业激烈竞争下的运营新思路、发展新模式!点击文章,回顾精彩内容~
AI 新智界园区开放合作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