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tuals 试图通过跨链扩展至 Solana 复制成功,但因生态信任危机和用户冷遇而受挫。
撰文:Luke,火星财经
当 Web2 世界中 Deepseek 和 Grok3 持续掀起热潮时,Web3 的 AI 生态却遭遇着历史最大回撤,不少 AI 代币自一个月前的高点都至少回撤了 80%,其中 Virtual Protocol(VIRTUAL)生态也迎来暴跌——VIRTUAL 平台币单日暴跌 8.6%,其孵化的 GAME、LUNA 等代币跌幅更是超过 10%。
之前 Virtuals 在 Solana 上部署被市场视为一种利好,而如今此般,不禁让人联想到 1949 年刚入伍的新兵,怀揣着雄心壮志,却在上战场的第一刻,发现自己已被推上了撤退的列车。
但这一切并非毫无征兆。从 1 月的高峰到 2 月的低谷,Virtuals 的遭遇,恰如一场加密版的《大空头》,揭示了投机泡沫、技术理想与市场周期的残酷博弈。作为以太坊生态 Base 上的最大 AI 代理平台,Virtuals 曾计划将业务拓展至 Solana,试图复制 Solana 生态中 AI 代理的成功。然而,Solana 近期的种种丑闻,尤其是围绕 Meme 币和阴谋集团的风波,使得 Solana 的生态深陷信任危机。虽然 Virtuals 看似在寻找新的机会,然而整个 AI 代理赛道、以及整个山寨币市场的暴跌,表明无论是 Solana 还是以太坊生态,市场的寒冬似乎都在加速到来。
1 月 25 日,Virtuals 宣布进军 Solana 生态,市场一度将这一举措视作「AI 代理帝国」的重要一步。团队计划通过 Meteora 交易池、SOL 战略储备(SSR)等五大计划,复制 Base 链上的成功模式。然而,2 月 12 日 Solana 首秀的数据却让这一切泡沫戳破:
AI 代理毕业率仅 8.3%:在 Solana 生态中,156 个新项目中只有 13 个达到毕业标准,其中超过一半的项目价格接近归零,而市值超百万美元的仅有 5 个;
流动性困局:Solana 链上用户参与度低迷,大多数项目的持有地址数不足百个,这与 Base 链上 22.2 万个活跃钱包形成鲜明对比。
这情形,仿佛是一家网红餐厅盲目扩展分店——原以为凭借招牌菜(AI 代理)就能征服新市场,却发现 Solana 用户更青睐本土特色(如 Meme 币 $TRUMP 和 ai16z 等本地项目)。更为讽刺的是,Virtuals 为跨链设计的「链间抽象互换」方案,至今仍停留在白皮书阶段,用户只能用 SOL 购买 Base 上的 AI 代理,或者用 ETH 购买 Solana 代理,操作门槛堪比让川菜厨师做寿司。
Virtuals 的困境,本质上是 AI 代理赛道泡沫破裂的缩影。根据 Cookie.fun 的数据,过去一个月,整个 AI 代理赛道的市值缩水了 65.3%,这一趋势与 Messari 早前的预言相符:「AI 代理框架的繁荣将在 2025 年 Q1 触顶,因缺乏真实需求支撑。」
在繁荣期,AI 代理赛道的疯狂,犹如股市中的「特朗普泵」。2024 年 12 月,得益于 AI 叙事和「特朗普泵」的加持,VIRTUAL 代币在 30 天内暴涨 500%,市值一度突破 50 亿美元,俨然成了「AI 代理的纳斯达克」。同时,平台的累计收入超过 3776 万美元,交易量高达 67.4 亿美元,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加密行业的明星。
然而,随着泡沫破裂,裸泳的代价开始显现:
这一情形,让人不禁想起 2021 年 NFT 头像的热潮——当投机者发现手中的「数字猴子」既不能聊天也不能搬砖,抛售潮就变得不可避免。
Virtuals 的跨链战略,原本意图同时布局 Base(以太坊 L2)和 Solana 两大公链,但这一计划却在公链竞争中暴露出其两面夹击的困境,犹如夹心饼干。
这一局面,不禁让人想起试图同时讨好丈母娘和婆婆的女婿,最终无论哪方都不满,可能的结果只有一个:扫地出门。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Virtuals 的过山车行情为市场提供了几条深刻的警示:
从中可以看到,市场的投机行为和虚拟资产的价值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认知差距。在虚拟资产的世界里,许多投资者陷入了「价值错觉」,以为泡沫会一直膨胀,最终却迎来了无情的「裂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