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的实质越来越清晰
2025-02-13 22:56
道说区块链
2025-02-13 22:56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在前两篇文章的末尾,有读者提到了 RWA 生态中一个知名的项目 Ondo。


这个项目出来很久了,但是最近非常引人注意,主要的原因是项目方准备推出自己的第一层区块链 Ondo Chain。


这个区块链专门用来承载金融机构的 RWA 业务。


这个链的开发者包括贝莱德、Paypal、富兰克林邓普顿、谷歌云等传统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


更重要的是这个区块链是个所谓的「混合链」:


它的节点完全是许可制的。也就是说什么机构有资格成为节点完全由这个联盟组织决定。用我们更熟悉的话来说,它就是个联盟链。


看到这一点,我想起大概是 4 年前,我有一次上区块链课程时,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质疑(大意是):


我们说比特币是区块链,因为我们可以随意下载它的钱包,可以接受任意人给我的转账,也可以向任意钱包进行转账。


如果没有这些特点,就给我一个网络用,我怎么知道它到底是不是区块链?


比如我们现在用的淘宝,官方硬要说它运行在区块链上,淘宝积分就是这个区块链上的代币,我怎么分辨得出来?


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大概是:


只有具备「去中心化」、「无需许可」、「抗审查」等这些特点的,在我看来才是区块链,但凡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统统都不是区块链,不管别人称它们是什么「链」。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可以判断它到底是不是区块链:


哪一天美国政府认为 XX 系统威胁到了安全,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这个系统的负责人或者组织,然后把这个负责人或者组织叫去训话,在那个负责人或者组织的指令下,一个月后那个系统就彻底关闭了。


凡是有这样特点的系统在我看来都不是区块链。


大家还记得脸书准备发行稳定币最后一刻被叫停的往事吧?


同样的道理,技术上美国政府也可以第一时间管控 Ondo Chain。


所以用这个标准来看 Ondo Chain,我觉得它根本就不算区块链,它依旧是个传统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只不过这个系统是由若干节点组成的系统。


在它的系统中,授权节点完全可以对交易进行拦截、对地址进行封杀。什么资产可以在上面交易、什么人可以交易什么资产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我们设想得更宽广一些,在这个管控如此严格、美国背景如此浓厚的「区块链」中,某些国家的资金敢进到这个系统交易吗?


因为即便可以进入交易,一旦某一天美国政府要求封锁这个「区块链」中某些国家的资产,这些国家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此,单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上来讲,这样的系统还是有太多太多的限制,远不如我想象中那个无界无边的自由世界吸引人。


只有在运作上极尽所能的去中心化、抗审查、不管好人坏人都能用的资产才是全人类共同的资产,也只有这样的平台才是全人类共有的平台。


只有这样的资产、这样的平台才能吸引最广大的流动性、获得最广大的共识。


这方面比特币和以太坊就是最好的案例:


一方面美国打算把比特币作为国家储备,而另一方面和美国势不两立的我们北边和东北边那两个邻居也把比特币作为重要的金融资产。


一方面全球的建设者们在以太坊上玩 DeFi,而另一方面我们东北边那个邻居也在以太坊上用 DeFi 进行各种金融操作。


如果 RWA 平台和 RWA 项目是无需许可、抗审查的,先不说它能不能带来很大的收益,至少我还会对它好奇,对它产生较大的兴趣。


但如果像 Ondo 这样的平台是未来主流的 RWA 平台,如果这样平台上的生态是未来主流的 RWA 生态,那我对这样的平台和这样的赛道连兴趣都非常淡了。我更不会觉得这样的赛道和这样的资产对散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到这样的平台上参与项目又没有自由,又要担心加密资产和法币兑换的问题,我还不如链下去大陆以外的金融机构直接开户买金融资产。虽然麻烦,虽然也不那么自由,但好歹不存在法律问题,也不用担心法币兑换问题。


网上有人认为因为这个原因以太坊的赛道比预想中又少了一个,但我恰恰觉得这种「中心化」的赛道根本就不是以太坊的赛道,乃至不是整个加密生态的赛道。这样的赛道加密技术是不很难和中心化技术竞争的。


加密技术要竞争的赛道一定是面对全球、面对全人类的加密项目。


借此回答另一位读者的留言:


我依旧坚定地持有以太坊,我对它的信心没有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道说区块链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