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代币的碰瓷行为正考验品牌的法律维权能力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
撰文:刘红林、徐晓惠
近日港媒文汇报报道,目前仿冒 DeepSeek 的网站、钓鱼网站已经有 2,650 个,并且仍在快速增加中,用户需要高度警惕,这些仿冒域名的使用用途主要为钓鱼欺诈、域名抢注、流量引导,其中钓鱼欺诈主要通过窃取用户登录凭证、利用相似域名和界面误导用户、诱骗用户购买虚拟资产等手段实施诈骗。
统计发现大规模的仿冒 DeepSeek 域名注册活动从 2025 年 1 月 26 日开始,并在 1 月 28 日达到高峰,尽管随后增幅有所减少,但数量仍在持续增加。这些仿冒域名中有 60% 解析 IP 位于美国,骗子还推出所谓「DeepSeek 加持」的各种高大上功能的空气币(无实质价值的虚拟货币),甚至出现宣称可以购买 DeepSeek 内部原始股的网站,可能给用户带来大额财产损失。
DeepSeek 官方紧急澄清「从未发行任何虚拟货币」,并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谨防财产损失。这一看似平常的声明,实则折射出行业挺常见的一种乱象:借知名项目、品牌或公司之名发行同名代币,手法简单粗暴却极具迷惑性。对碰瓷方而言,这是一条轻松引流资金的「捷径」;但对品牌方和投资者来说,却意味着商誉与资产的双重风险。那么,这些碰瓷代币究竟侵犯了哪些法律权益?品牌方又该如何自保?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
碰瓷营销在传统市场并不鲜见,如假冒奢侈品、山寨电子产品等,但币圈的「同名代币」玩法更为进化、隐蔽,令人防不胜防。代币发行门槛极低——只需几行代码、一份模板化白皮书,再挂到去中心化交易所,一夜之间「DeepSeek Token」等名头唬人的代币便可上线。此前,Uniswap、AAVE、Sushiswap 等知名项目均曾遭遇恶意山寨发行同名代币。去年,某些虚假项目自称与知名元宇宙企业「合作开发 NFT 生态」,导致大量用户盲目投资,最终发现所谓「官方代币」根本不存在。这类碰瓷手法多样,有时冒用品牌名发布社交媒体公告或伪造官网,连资深投资者也难以分辨。
究其原因,品牌的知名度成为碰瓷者眼中的「金矿」,他们利用投资者的信任心理,将资金引流至山寨代币。而一旦投资者受损,碰瓷者往往早已「远程跑路」。
尽管 Web3 的去中心化环境使许多碰瓷行为隐蔽,但从法律角度看,这类代币涉及多种侵权,问题复杂。
1、商标权侵权:借他人之名「蹭热度」
商标是企业核心品牌资产之一。若碰瓷代币直接使用知名品牌的名称、LOGO 或近似标识,可能构成严重商标侵权。以中国为例,《商标法》明确规定,未经许可使用注册商标视为侵权。更复杂的是,许多去中心化项目无地域限制,而商标保护具有地域性。品牌方可能需在多个司法管辖区同时提起诉讼,而碰瓷者往往早已脱身,增加了维权难度。
2、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误导用户
碰瓷代币常伴随误导性宣传,如声称与品牌合作、夸大产品潜力等。根据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此类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严重损害品牌商誉。尤其在虚拟货币市场,用户决策依赖品牌信任度,碰瓷代币正是利用这一点。这种行为不仅「蹭」走品牌用户信任,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法律风险,特别是在品牌涉及金融产品或服务时。
3、名誉权侵权:品牌声誉受损
若碰瓷代币因「跑路」、「割韭菜」等行为导致用户大面积损失,品牌方难逃舆论谴责。根据《民法典》,法人和自然人均享有名誉权,若碰瓷代币行为直接损害品牌形象,公司有权主张赔偿。但现实中,碰瓷项目短命特征使维权难度较高。
4、投资者权益损害
碰瓷代币最终伤害的是投资者,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小白用户。一旦山寨代币跑路或价值清零,投资者往往无法追回损失。这暴露出全球范围内加密资产保护机制的空白,投资者维权面临成本高、成功率低的困境。
1、提前布局商标和版权保护,针对加密资产做好知识产权防御
知名品牌涉足 Web3 领域时,不能仅依赖传统商标保护策略。除在全球主要司法管辖区申请商标外,还需特别关注加密行业特有风险,如针对 NFT、代币等资产类别申请商标和版权保护,防止恶意使用品牌元素。
2、借助「链上追踪 + 链下执行」,加强碰瓷代币监控和应对
部分合规科技公司已开发专门用于追踪代币流通、智能合约执行的监控工具。通过自动化系统和关键词监测(如品牌名、LOGO 变体等)快速识别潜在威胁。发现问题后,结合链上信息和链下执行双重策略应对。
3、公开澄清声明,结合社交媒体渠道扩大影响力
品牌方发现侵权时应第一时间发布声明,明确品牌未参与代币发行,避免用户进一步受骗。声明应通过官网、社交媒体、主流媒体等渠道全方位覆盖,并配合市场教育,科普「如何识别虚假代币」。
4、跨境司法协作:与关键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合作
品牌方需利用跨境司法协作或与国际行业协会合作,针对代币发行团队、资金流向、平台交易等问题进行调查,必要时提起诉讼或申请冻结资产。特别是在香港、新加坡等加密市场集中区域,品牌方可快速启动法律行动,避免事态扩大。
碰瓷代币套路常从「假冒官方」开始——名字像、包装像、甚至发布平台都模仿得有模有样,令不少投资者信以为真。但稍加核查,许多问题便可浮出水面。最关键的是核查代币的「官方身份」是否靠谱。去项目方官网查看是否有正式代币发行公告,核对合约地址。
此外,社交媒体也是关键,尤其是 Twitter、Telegram 等平台,许多项目方会在那里更新动态。若一个代币满市场宣传,项目方却毫无动静,十有八九是碰瓷。使用区块链浏览器查代币合约地址,追踪资金流向,这点侦探功夫能帮你避免大坑。
除了身份造假,另一常见套路是「天上掉馅饼」。碰瓷代币常搞高收益承诺、空头福利,直击投资者爱薅羊毛的心理。白送的代币听上去诱人,但许多空头背后是陷阱,尤其是需要授权钱包或支付「手续费」才能领取的,基本是骗子套路。那些吹嘘「几倍回报」的项目,现实中若赚钱如此容易,轮得到你?靠谱项目通常伴随稳健发展,而非「短期暴富」。因此,一旦看到夸张的高收益宣传,第一反应应是远离,而非掏钱。
Web3 世界充满机遇,也潜伏无数陷阱。同名代币的碰瓷行为正考验品牌的法律维权能力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面对碰瓷代币,关键是自己要有风险意识。核查、质疑、冷静——这是保护钱包的三大法宝,只有保持警惕、不断学习,才能穿越风暴,守住财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