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 产品解析:新一代交易平台将如何演化
2025-02-08 14:40
仙壤GodRealmX
2025-02-08 14:4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作者:白丁&Shew,仙壤 GodRealmX
自 2014 年门头沟事件起,中心化交易平台的腐败与市场操纵问题便始终困扰着 Crypto 的所有参与者。2022 年 FTX 破产事件彻底为人们敲响警钟后,人们对去中心化订单簿平台的重视明显加深,dydx、Degate 等知名的链上订单簿平台皆为此类代表,它们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却因政策与技术原因迟迟没有成为现象级的大平台。
2024 年底,由专业做量化交易的 Jeff Yan 团队启动的 Hyperliquid凭借着产品和营销上的发力,快速在整个 Web3 风靡起来,引发了广泛关注。凭借着高达几十亿美元的 TVL,Hyperliquid 有望彻底掀起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新篇章,成为现象级的应用。
在此前的文章《Hyperliquid 技术解读:桥合约、HyperEVM 及其潜在问题》中,我们提到,Hyperliquid 设计了一条专为高性能订单簿系统服务的应用链,并在 Arbitrum 上为这条应用链架了桥,因此被 L2BEAT 鉴定为“伪 Layer3”。目前 Hyperliquid 只有 4 个验证者节点,桥合约的风险极高,大幅牺牲了去中心化和安全,但也借此提高了交易撮合效率,达到了 CEX 级别的用户体验。虽然争议很大,但这反映了 Hyperliquid 团队的做事风格:
一开始先以 UX 和快速获取用户为核心目标,即便这样做会带来安全隐患。随着产品的体量达到一定级别后,再开始逐步排雷解决去中心化和安全问题。这种项目运作思路在 Solana 和 Optimism 等高性能基础设施身上屡见不鲜,在商业化上往往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同样地,Hyperliquid 与其他交易平台都面临相同的难关:冷启动问题。交易平台本身具有极强的网络效应,“用的人越多越好用”,这使得该赛道极易为寡头所掌控。在如今,新交易平台的冷启动极度困难,观察此前 Hyperliquid 的大比例空投与 KOL 矩阵等,不难看出他们在市场运营方面下了极大功夫。
但光有营销造势并不能让新交易平台快速崛起,这背后无疑要有强劲的产品作为支撑,从 Hyperliquid 在产品层面的设计思路来看,其也在围绕“冷启动”这个核心目的。本文作者将从 HIP、Vaults 以及 Token 模型的角度对Hyperliquid展开概述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一热点项目背后的设计思路。


HIP-1 和 HIP-2


类比于以太坊的 EIP 提案,Hyperliquid将自己的提案命名为 HIP并率先引入了对其而言最最重要的两大核心 HIP:HIP-1 和 HIP-2,用以解决 Token 的上架和流通问题。其中,HIP-1主要解决 Hyperliquid 链上的 Token发行和管理方案,类似于以太坊的 ERC-20。

这里我们可以拿以太坊 DEX 的上币方式作对比。大多数 DEX 采用 AMM 的产品模式,要把新代币 List 上去要走两个步骤:
1. 首先 Token 开发者要调用代币合约中符合 ERC-20 标准的 Mint 函数,定义代币名称、符号、总供应量等基本数据。
2. 之后,将新铸造的 Token 与另一种资产(如 ETH 或 USDT)配对,添加到 DEX 的流动性池中,提供初始流动性,之后市场上的人们会通过套利、SWAP 等行为自然而然的对 Token 进行定价。
在 Hyperliquid 的系统中,List 代币的流程要简单很多。首先 Hyperliquid 应用链专为订单簿系统服务,若你通过HIP-1 标准在 Hyperliquid 上发行新代币,系统直接帮你创建新 Token与 USDC 的交易对。在你部署 Token 合约时,可以设置一个hyperliquidityInit参数,确定有多少 Token 将作为初始流动性,自动注入到订单簿市场中。这样就不必像在以太坊 AMM 里一样手动注入初始流动性。
对此,HIP-2 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上述初始流动性进行自动化做市,解决 Token 的初始流通问题。
那么 HIP-2 自动做市方案的细节是怎样的呢?简单来说,HIP-2提出的方案是在一个预设的价格区间内进行“线性做市”。Token 部署者首先要预设一个价格区间,然后Hyperliquid 系统根据这个区间自动发布买卖挂单,确保市场总有流动性。
这部分的细节主要包含三块:
  1. 设定价格区间和挂单频率: Token 发行方要指定做市的价格上下限,以及买卖单的分界点。每个价格点相对于前一个价格点增加 0.3%。这个过程会每隔 3 秒钟左右(或者更长时间)更新一次,确保系统的挂单总是紧跟市场波动,避免滞后。

  2. 订单生成: 当价格区间更新时,HIP-2 会根据 Token 发行者提供的现货数量,计算应该在不同价位放置多少个订单。

  3. 自动反向做市: 每当一个“全额卖单”成交后,系统会自动使用成交的资金(比如 USDC)挂一个反向的限价买单。这样一来,市场上总会有新的挂单出现,确保流动性始终活跃。

目前市面上一般的做市商主要有两种收费方式:第一种就是收取固定月费,第二种不直接收取月费,而是向项目方借一定比例的 Token 做市,通常为 0.5%-1.5%,当然为了防止 Token 价格飙升使得偿还成本陡增,做市商可以随时变更收费方式,或是以事先约定好的价格偿还 Token,这涉及到项目方与做市商之间的博弈,限于篇幅不展开描述。
而 Hyperliquid 官方以 HIP-2 方案降低了做市成本,而且以去中心化的形式接收用户存款用于做市,这涉及到其名为 Vaults 的模块,我们将在后文介绍。
HIP-1 和 HIP-2 旨在大幅降低项目方上币和流通成本。HIP-1 保证上币的去中心化和透明性,HIP-2 则专门为订单簿系统提供“自动做市”业务,让那些缺乏做市商资源的项目方可以在现货订单簿平台放心的做市,这给 Hyperliquid 带来了良好口碑,不过由于现在 Hyperliquid 的上币费过于昂贵,一般的项目方仍会被拦在门槛外。
谈到上币费这个话题,就必须解释下 Hyperliquid 采用的荷兰拍机制。近半年来,CEX 收取天价上币费、上架有争议的 Token、Token 上所即暴跌,种种矛头直指其上币流程的中心化问题。在此背景下,HIP-1 提案规定,Hyperliquid 平台上币采用公开透明的荷兰拍机制,而非由平台自己决定,由此收获了广泛的好感。
在 Hyperliquid 的方案中,每 31 个小时作为一个“拍卖周期”,每个周期内对 1 个上币名额进行公开拍卖,每年的上币名额被限制为 280 个。每个拍卖周期开始时,以上个周期内成交价的 2 倍开始新一轮拍卖。如果上个周期内拍卖无果,则本周期重新从 1 万美金起拍。由于采用荷兰拍,拍卖价会从初始价位逐级下降,直到出现接受卖价的竞拍者,会获得上币的权力。
相比于传统 CEX,Hyperliquid 的上币机制颇具创新,首先保证了上币过程的公开透明,避免人为干预和价格操控。其次,这样的方式把决定权完全交给了市场,避免了让 CEX 内部人员收取内幕费用。去年 12 月时,Hyperliquid 的上币拍卖价直逼 100 万美元,也使得质量较低的项目方没有财力去上币,直接避免了 memecoin 泛滥的现象。
图源:ASXN Data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HIP-2 的意义更多在于帮助势弱的项目方快速冷启动,为其提供初始的流动性支持,这同样有助于 Hyperliquid 身为交易平台的冷启动。而荷兰拍的方式将上币权交由市场来定价,全程公开透明,不失为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可以说,Hyperliquid 的确开启了订单簿交易平台的新模式,待其日后解决应用链底层存在的安全隐患后,有望成为能与 Binance 争夺话语权的现象级大平台。
Vaults
与传统 CEX 平台类似,Hyperliquid 也有杠杆与合约交易等基本场景,而涉及到合约和杠杆就必须有对应的清算组件,而 Hyperliquid 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种更为去中心化、人人皆可参与的开放形式。
Hyperliquid 平台有名为 Vaults 的核心原语,编写在 L1 链底层,Hyperliquid 平台上发生的做市和清算行为均由 Vaults 进行操作,而用户可以向 Vaults 提供资金,根据份额比例分享做市或清算的收益 / 亏损。
这里简要说明一下,Hyperliquid 中每种资产可支持的最大杠杆倍数不同,为 3~50 倍之间,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比如某资产支持的最大杠杆倍数是 50 倍,则根据公式,清算线为初始保证金的 1%,3 倍最大杠杆的话,清算线为 16.7%。当账户净值低于清算线则触发清算。而清算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订单簿清算和后备清算。
订单簿清算是指,如果交易者账户净值首次跌破清算线,交易者头寸会自动尝试向订单簿平台发出市价单指令,进行全部或部分平仓,而剩余的抵押品仍可归交易者所有。而后备清算是,如果账户的净值跌破清算线的 2/3,且头寸未通过订单簿清算方式及时处理,则 Vaults 会介入进行后备清算,此时交易者的仓位和保证金都将转移给清算人,不会退还给用户。可以说 Vaults 金库主要负责此类场景下的后备清算,为 Hyperliquid 平台进行托底,防止坏账产生。
目前 Vaults 只支持存入三种稳定币资产:USDC、USDT 和 USDC.e( 跨链 USDC)。
图源:Hyperliquid.xyz/vaults
从收益来源看,Vaults 参与者的潜在收益源有三个,第一是做市收益,包括短期价格波动以及持有单边头寸所获得的资金费率。第二是挂单收益,Hyperliquid 中吃单者要支付 0.025 的交易手续费,而挂单者因为提供了流动性,会获得 0.002% 的奖励。第三是清算收益,当仓位低于清算线的 2/3 时,HLP 清算金库可以接管该仓位,从中获得利润。
向 Vaults 存入资产并非稳赚不赔。一方面,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导致做市策略亏损,另一方面,Vaults 接管待清算仓位后,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致清算不及时,或者待清算资产急跌,都会导致亏损。
目前 Hyperliquid官方团队创建的原始 Vault 有两个,分别是负责做市的 HLP 金库和负责清算的 Liquidator 金库,除此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在 Hyperquid 链上创建自己定制化的“User vault”,自己制定量化策略,成为“创建者”自负盈亏。
当然用户也可以加入官方或其他人创建的 Vault,成为“追随者”,有点像跟单模式。由于 Vault 创建者需要负责管理资金,会获得追随者 10% 的利润分成,不过要创建者在自己金库中注入的资产比例必须始终大于等于 5%,否则会被限制提款。
收益率各异的 Vaults
仍要强调,作为一个新兴交易所,Hyperliquid 的一系列设计都旨在解决冷启动问题。Vaults 的存在意味着将做市和清算的潜在收益分给了社区。根据 Hyperliquid 官方文档的说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去平台化”,将 CEX 垄断的权力进行开放,实现民主化,但这本质上更是解决交易平台冷启动问题的手段,就像用一张空头支票吸引了用户和流动性,不但解决了冷启动问题,还收获了一片好评,一举两得。
如今市场热度有所下降,但 Hyperliquid Vaults 的 TVL 仍维持在数亿美元,已完成了冷启动,其中某些 Vault 的 APR 甚至达到近 9000%,颇具造富效应。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对于如何保证存入金库资金的安全性,目前官方似乎没有披露相关信息,存在一定隐患。
Token 赋能
之前 Hyperliquid 将 70% 的 $HYPE 空投给社区,但 $Hype 并没有出现大幅抛压,而是从 TGE 时的 2 美元一度涨至约 30 美元,与 $HYPE 的 Token 强赋能分不开。目前常见的 Token 赋能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是赋予持币者以收益激励,二是形成通缩降低流通量。
Hyperliquid 将大量业务收入分享给 $HYPE 持币者以形成激励。平台的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交易手续费和上币费。交易手续费的一部分被用于回购 $HYPE,据统计目前 Hyperliquid 平台每天的交易手续费收入中,约有 50% 被用于回购 $HYPE,这些 $HYPE 通常会被销毁,以减少流通量;而上币费中也会有一部分(约 50%,官方未披露具体文件)用于回购并销毁 $HYPE。
截至2Hyperliquild 在所有的链上衍生品交易平台市占率接近 75%,已成垄断之势,故其业务收入赋能平台官方 Token 的效果相当显著。目前 Hyperliquid 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
截至 2025 年 2 月 8 日,$HYPE 销毁量已达 15.2 万枚,价值约 342.6 万美元。
除了业务收入外,Hyperliquid 的基础设施对 $HYPE 也进行了赋能。首先,Hyperliquid L1 采用 $HYPE 作为 Gas 费,虽然其声称提供无 gas 交易,但这指的是用户交易时不需要感知到 Gas 的存在,系统已经把 Gas 费包含在交易手续费中,但这不代表在链底层取消了 Gas 的设计。另外,随着 HyperEVM 落地后生态中 DeFi 基础设施搭建完善,$HYPE 会可能有如借贷、质押等具体的场景。
Hyperliquid 的争议
Hyperliquid 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资金安全问题Hyperliquid 运行在一条未开源的独立公链上,而在 Hyperliquid 上交易相当于向 Hyperliquid L1 桥存款,虽然 Hyperliquid 的桥合约由知名公司 Zellic 完成审计,但与桥合约配套的节点代码却没有开源,这部分代码有可能存在问题。另外,Hyperliquid 采用多签桥,其多签节点大概率均由项目方自己控制。
部分 Zellic 提供过审计服务的项目
此外,Hyperliquid 主要因刷交易量问题颇受诟病。其未平仓合约的数据对于一个 DEX 来说也是非常夸张的。
Hyperliquid 的资金费率面板
该图为 Hyperliquid 提供的资金费率面板,其本意是给用户提供一个直观的资金费率对比,方便用户进行跨市场套利,但却暴露了 Hyperliquid 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 Token 的资金费率都是雷同的,保持在默认的 0.01%,许多人依此怀疑其实 Hyperliquid 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实际交易量。
因为一个真正活跃的市场中,供需不可能完全平衡,会产生资金费率波动。当买单多于卖单时,借方的资金费率就会较低,而卖单多时,资金费率则会上升。出现这么多雷同的 0.01%,意味着 Hyperliquid 可能在刷单,即通过频繁出清的交易和重复挂单来增加交易量,以制造市场活跃的假象。
市场上某些交易员也反映,尝试过在 Hyperliquid 上做量化交易但没有成功,因为实际交易深度不够。不过除了用户体验和推断,刷单问题是没法证实的,因为 Hyperliquid 没有开源,我们无法通过搭建节点的方法获得完整的原始交易数据。其实这个问题也没必要去证实,我们不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刷单是真实存在的,Hyperliquid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还是冷启动的问题。
刷单是解决交易平台冷启动的有效手段,参考各种网络效应显著的 Web2 产品,各种形式的刷单远比 Web3 普遍。时至今日,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每年都会有大概 30-40% 的交易量是通过刷单完成的;Youtube 的视频网站上经常会有模拟用户行为的自动点赞、评论、关注等;和平精英等流行游戏中,一局 50 个人中很可能只有你自己是真人,其他全是 AI。
至于 Web3 中的各个较大的订单簿 CEX,也没有谁敢说自己从未刷过单,所以刷单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恶劣。我们前面说了,Hyperliquid 的风格是所有动作的目的都坚定地为解决核心问题而服务,哪怕有一些风评上的消极影响,所以刷单也符合其一贯作风。其核心问题其实只有两个:冷启动和用户体验。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它甚至可以搞一个中心化不开源的公链,更何况是刷单呢?
总体来说,Hyperliquid 的产品设计基本围绕一个纲领:所有产品环节和运营动作全力配合,度过冷启动时期,给予用户 CEX 的体验,哪怕受到争议,哪怕放弃一些东西。从结果来看,其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值得复盘和研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仙壤GodRealmX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