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作为方法:一种理解链抽象的新框架
2024-08-14 21:22
Mint Ventures
2024-08-14 21:22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本文将从概念出发,回归基本问题,以期在虚无之海里舀出珠贝。


撰文:Lydia Wu


如果你在初接触「链抽象」概念的时候充满了困惑,那么你并不孤单。


——看起来很重要、项目数量很多、融资很多、都说自己是标准…但是却不知道有什么用。「链抽象」是 Web3 新概念流水线上的又一个 buzz word 吗?

这篇文章将从概念出发,回归基本问题,以期在虚无之海里舀出珠贝。


TL; DR:


  • 抽象的目的是隐藏复杂性,Web3 语境中的抽象层次往往高于 Web2 ( 因此难度更大 )
  • 模块化降低了公链构建的门槛,链抽象则包含了对公链关系的重新架构以及用户 / 开发者体验的改善
  • 跨链资产转移、跨链通信、互操作性和链抽象辨析:一套以协调不同链上的状态修改 ( 交易 ) 为核心的概念子集 ( 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充满了中间地带 )
  • 基于意图的链抽象解决方案成为一种流行架构,众多组件类产品可能会以拼图的形式渐进链抽象的最终形态
  • 行业目前对链抽象的讨论和建设尚未破除对 infra 本位的迷信,链抽象作为真问题的成立离不开链上活跃度、模块化进展、新用户和开发者进入
  • 链抽象的未来并非光明的坦途一片,需要考虑对长尾公链的影响,以及对非 DeFi 类的应用的探索


链抽象是一个什么问题?


  1. 链抽象是一个真问题吗?
  2. 如果是,它属于众多问题里的哪一类?
  3. 跨链、互操作性、链抽象这些问题有什么区别?


链抽象是一个真问题吗?


——不一定。问题的成立需要语境,试想一下询问 500 年前的人对能源危机的看法。


所以我们对链抽象的讨论从何而来?


不同人给出的答案可能会包括几个关键词:以太坊路线图、模块化、意图、大规模采用…目前看来最有解释力的观点可能是:链抽象是模块化的下半场。


为了理解这个观点,有必要对链抽象的定义做出说明。


在计算机科学中,「抽象」是指从后台进程中分离出高级操作和概念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隐藏复杂性来简化理解。比如大多数 Web2 用户只需要知道浏览器和 ChatGPT,对其抽象的内容甚至抽象概念本身可以一无所知。


类似地:


  • 账户抽象:通过将区块链账户的地址、私钥、助记词等内部信息隐藏起来,实现账户的无感
  • 链抽象:通过将各条链的共识机制、Gas 费、原生代币等内部信息隐藏起来,实现链的无感


在传统软件开发中,抽象和模块化是一组紧密相关的重要概念。抽象定义了系统的层次和架构,模块化则是实现这种架构的方式。具体来说,每一个模块都代表了一个抽象级别,模块之间的互动隐藏了其内部的复杂性,方便代码的扩展、复用和维护。如果没有抽象,模块之间的边界将会变得复杂且难以管理。


来源:https://web.cs.ucla.edu/classes/winter12/cs111/scribe/3a/


值得注意的是,Web2 通常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生态系统内进行抽象和模块化,抽象层次集中在单一平台或应用内部,环境相对受控,通常不需要解决跨平台或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然而在 Web3 语境下,出于对去中心化和开放生态系统的追求,模块化和抽象的关系要更加复杂。


目前看来,虽然模块化有助于解决单个公链内部的抽象问题,降低了公链构建的门槛,但多链格局下的用户 / 开发者体验抽象是模块化未能完全覆盖的领域。不同公链和生态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孤岛效应,具体体现在流动性、开发者和用户的分散。而链抽象的提出包含了对公链关系的重新架构,以实现多链之间的连接、整合和兼容,这一点可以在 Near 于今年 1 月发布的文章中得到印证。


我们可以认为,链抽象作为真问题的迫切性与以下条件的发展密切相关:


  • 链上活跃度:是否有更多的 dAPP 带来更多的用户链上活跃行为
  • 模块化区块链的进展:更活跃的链上行为是否驱动了更多的 rollup 和 app chain 的构建
  • 新用户和开发者进入障碍:目前的区块链环境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新用户和开发者涌入 ( 指上升趋势中的磨损,而非停滞状态的迁怒)


链抽象属于众多问题里的哪一类?


链抽象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 Web3 内部的叙事层次也较为高维,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链抽象呈现出包罗万象乃至扑朔迷离的样貌。具体来说,它不是一种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指导思想。


另一个例子是如今的比特币,在经历了数次减半、急涨暴跌、ETF 落地等事件后,比特币已不只是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或者资产类别,还成为了一种跨越时间的思想体系和行业图腾,代表了一系列加密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可见的未来依旧会对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做出指引。



跨链、互操作性、链抽象这些问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我们同样可以按从具体到抽象的光谱去理解跨链、互操作性和链抽象。从形态上看它们是一套以协调不同链上的状态修改 ( 交易 ) 为核心的概念子集,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充满了中间地带。



我们可以将跨链相关的应用和协议大致分为两类:


  • 跨链资产转移:跨链桥、跨链 AMM、跨链聚合器等
  • 跨链通信:Layerzero, Wormhole, Cosmos IBC 等


资产的转移也离不开消息传递。跨链资产转移应用的消息传递层一般由一组链上智能合约和状态更新逻辑构成,将这种消息传递的功能抽象成通用的、协议层的解决方案便是跨链通信协议。


跨链通信协议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跨链操作,如治理、流动性挖矿、NFT 交易、代币发布、游戏操作等。互操作性协议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数据处理、共识和验证,从区块链系统层面确保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一致性和兼容性。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两个概念往往互为表里、根据语境可以相互替代。


链抽象的内涵包括了区块链的互操作性,但使用语境增加了一层用户和开发者侧的体验改善,这与本周期兴起的意图叙事不无关系。关于意图与链抽象的结合将在下文阐述。


链抽象包含哪些具体问题?


  1. 如何实现链抽象?
  2.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链抽象和意图结合?


如何实现链抽象?


不同项目对链抽象的理解和切入点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将其分为从互操作性协议进化而来、更贴近开发者端抽象的古典派,以及结合新兴意图架构、更注重用户端抽象的意图派。


古典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Cosmos 和 Polkadot,它们的诞生要远早于链抽象概念。OP superchain 和 Polygon Agglayer 作为后起之秀,现阶段专注于以太坊 L2 生态内的流动性聚合和互操作性。跨链通信协议出身的 Layerzero, Wormhole 和 Axelar 也在向更多链扩展,争取更多的客户采用,以期增强自身的网络效应。


意图派内部包括致力于提供链抽象综合解决方案的 Near, Particle Network 等 L1,以及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的组件类,目前以 DeFi 协议为主,代表是 UniswapX, 1inch 和 Across Protocol。


无论是古典派还是意图派,安全快速的跨链以及友好的交互都处于设计的核心,包括但不限于统一的用户界面、 dAPP 无缝跨链、gas 赞助和管理等。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链抽象和意图的结合?


「基于意图的 xx 协议」层出不穷,本部分将探究其作为一种流行产品架构的原因和潜力。


与抽象和模块化类似,意图也非 Web3 原生的概念。意图识别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并且在人机对话中得到了大量研究。


谈到 Web3 领域的意图研究,离不开 Paradigm 的那篇著名论文。虽然类似的设计理念在 CoWSwap、1inch、Telegram Bot 等产品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意图架构的核心正是在这篇文章中被正式提出——用户只需要指定期望的结果,而无需在乎过程,实现任务的复杂过程最好外包给第三方。这与链抽象关注的用户体验改善是契合的,并且提供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解决思路。


市场上关于链抽象的架构分类众多,比较知名的有 Frontier Research 开发的 CAKE 框架 (Chain Abstraction Key Elements)。这个框架结合了意图架构,将构成链抽象的各种技术和解决方案划分为权限层、求解层和结算层。也有其他框架在此基础上做出微调,如 Everclear 在求解层和结算层之间加入了一层清算功能。


来源:Frontier Research


具体而言:


  • 权限层 (Permission Layer):核心是账户抽象,作为 dAPP 的用户入口请求意图报价——用户表达意图
  • 求解层 (Solver Layer):一般是一个链下的第三方求解器层,用于满足用户意图 ——solvers 竞争订单
  • 结算层 (Settlement Layer):用户批准交易后,调用预言机、跨链桥等方案确保交易的执行——用户获得预期结果,solvers 获得报酬


求解层的 solvers 是一群第三方链下实体,它们在不同的协议中被称为 solvers, resolvers, searchers, fillers, takers, relayers 等。solvers 通常需要质押资产作为保证金来获取竞争订单的资格。


用户使用意图产品的过程近似于填写一个限价订单。在跨链情境下,为了使用户的意图尽快得到满足,solvers 们通常会先垫付资金,并在结算时收取一定的风险费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一项短期贷款,贷款期限 = 区块链状态同步时间,利息 = 服务费 ) 。


以 Near 为代表的综合类意图解决方案希望将权限层、求解层和结算层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产品,目前处于概念验证的早期,难以直接观测和评价其效用。


而以跨链 DeFi 协议为代表的组件类意图解决方案相较于传统的跨链模式 ( 如 Lock & Mint, Burn & Mint) 已经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作为 Across Protocol 的旗舰产品,Across Bridge 基于意图的架构使其在 EVM 生态的跨链桥中拥有第一梯队的速度、低廉价格和收费能力,在小额跨链情境中的优势尤为明显。


聚合器显示的不同产品的跨链速度和费用

来源:Jumper


Across Protocol 与 Stargate 在 L2-L1 场景下的速度和费用对比

来源:https://dune.com/sandman2797/across-vs-stargate-taxi-vs-bus-eth


Across Protocol 协议的收费能力较高

来源:DefiLlama


从路线图来看,Across Protocol 将在第三阶段推出跨链意图结算层。Uniswap Labs 和 Across Protocol 一同提出的 ERC-7683 试图通过标准化的意图表达降低 solver 的进入门槛,并构建 solver 的通用网络。众多组件类产品可能会以拼图的形式渐进链抽象的最终形态。


我们对链抽象的理解和实践有什么问题?


  • Infra 本位带来了什么问题?
  • 关于链抽象还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Infra 本位带来了什么问题?


作为互操作性协议的龙头,Layerzero 累计融资 2.9 亿,Wormhole 融资 2.25 亿,动辄数十亿的 FDV 和低流通量使得它们的代币成为本周期备受批判的 VC 币的代表,挫伤了市场对于链抽象赛道的信心。


回到文章开头的漫画,链抽象项目们人手一个技术堆栈、代币标准,在缺少外部增量的市场环境中,难免被诟病为空气基建。Layerzero 空投前后的数据落差也让市场对于「跨链通信」的真实需求产生了怀疑。


Layerzero 空投前后的数据差异明显

来源:https://dune.com/cryptoded/layerzero


在 ERC-7683 的论坛页面中,面对觉得跨链资产转移功能太微小、不够通用、支持生态不够多的质疑,开发者们对 ERC 标准本身的职责展开了讨论。极简 ERC 的支持者们认为工具级别的标准已经足够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与现有的标准结合,采用阻力也会相对较小。


考虑到意图架构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应用的,「通用的、全栈的、兼容的」的协议标准有时候会变得「太笼统而没有意义」「太庞大而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造成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为解决碎片化问题而生的链抽象协议们自身交出的就是碎片化的解决方案。


来源:https://ethereum-magicians.org/t/erc-7683-cross-chain-intents-standard/19619/18


关于链抽象还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对于新公链 / 长尾公链来说,链抽象加大了其留住 TVL 的难度 ( 类比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 ),这会对链抽象的采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Variant 的一篇研究指出,UniswapX 会导致长尾代币导向 AMM,主流代币更多通过链下 solver 填充的新局面。这是未来 DEX 的发展趋势吗?未来全球流动性层上是否会叠加一个全球 solver 层?
  • 除了 DeFi 协议以外,基于意图的其他产品架构可能是什么形式的?
  • 链抽象会成为模块化之后的大热门还是大泡沫?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Mint Venture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