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丹,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澎湃新闻:数字人民币已具备跨境使用的技术条件。香港为当前 e-CNY 跨境支付的主要试点地区,但尚未规模化运行。在支付基础设施成熟的条件下,我们估计数字人民币的内地 - 香港双边跨境支付潜在规模 2023 年可能达到 191 亿美元,2025 年 275 亿美元。政策支持之下,未来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有望扩展至跨境商贸、投融资等领域。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 (Atlantic Council) 的追踪显示,截至 2023 年 1 月,已有 114 个国家和地区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这些国家的 GDP 之和占全球的 95%。目前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处于试点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于 2016 年开始进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第一代原型搭建,并于 2017 年末开展数字人民币(以下简称“e-CNY”)的研发。e-CNY 最早在 2020 年 10 月于深圳试点,截至 2023 年 2 月,已扩展至 17 个省(区、市)。在功能上,央行将 e-CNY 定位为现金类支付凭证(类似基础货币 M0),主要用于国内的零售支付,比如生活缴费、餐饮、交通、购物、政务服务等领域。
e-CNY 的投放方式与实物人民币一致,由商业银行承担向公众兑换的职能。目前的主要获取方式是用户将第三方数字钱包账户余额兑换为数字人民币,并将数字人民币钱包嵌入至商业银行或第三方数字钱包的 App 内。截至 2022 年 12 月,流通中数字人民币存量仅为 136 亿元(同期 M0 为 10.5 万亿元)。
提升居民的使用意愿需要政策便利。目前,消费红包派发仍是主要的推广手段。例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支行的统计,2022 年深圳累计开展了 73 场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总量 5.7 亿元。但居民仍倾向于使用第三方支付手段,对 e-CNY 需求很低。
香港是 e-CNY 的主要试验地区。2020 年 12 月,e-CNY 在香港进行第一阶段技术测试,已实现 e-CNY 钱包充值、消费和转账的基本功能。但是,就规模而言,目前 e-CNY 在内地 - 香港的互通应用尚处于小范围测试阶段。下一步的重心是扩大使用规模,例如 e-CNY 在香港第二阶段测试的核心是通过“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FPS)来为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并扩大其使用范围。2023 年 2 月 6 日,深港陆路口岸时隔 3 年全面恢复通关。深圳市罗湖区随即于 2 月 11 日举办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推广活动。未来几个月,随着两地跨境活动恢复,e-CNY 的跨境支付有望上升。
内地和香港居民的跨境消费主要包括线下商户消费(包括旅游、公务和探亲)和线上消费(B2C 跨境电商、海淘)。跨境消费支付方式主要有:
1.国际信用卡(如 Visa、Mastercard、JCB、American Express);
2.第三方购汇支付(例如 Paypal、支付宝);
3.外汇现金 / 旅行支票;
4.境外电商接受人民币支付(例如亚马逊自营)。
信用卡是跨境支付的主要手段。根据政府数据,我们推算信用卡支付占香港和内地居民境外消费的比例为 73% 和 60%。第三方购汇支付的手续费比信用卡高,但是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使用率也在上升。e-CNY 以信用卡和第三方数字钱包为主。我们通过分析香港和内地居民的跨境支付习惯,来估计 e-CNY 跨境支付的潜在规模。
1.2023、2024、2025 年,香港 - 内地跨境旅游消费分别能够恢复至疫情前的 70%、90%、100%。
2.2023-2025 年,双边跨境电商消费保持过去 3 年的平均增速。
3.两地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能够支持两地居民维持原有的支付习惯。
4.初始阶段,居民有足够意愿用 e-CNY 替代电子钱包进行跨境支付,并在后期成熟阶段实现对信用卡支付的部分替代。
我们将考虑居民跨境旅游消费和 B2C 跨境电商消费两种场景。
在香港,电子钱包的支付份额在疫情期间上升了 5 个百分点。2022 年第三季度,储值支付工具的份额达 14%,支付规模为 642 亿港元。其中 451 亿港元为商户消费支付,191 亿港元为网上消费支付。假设此支付习惯延续到香港居民在内地的消费,那么电子钱包占信用卡外消费的比例可达 20%。
对于内地的电子钱包消费,中国银联的调查显示,2021 年,内地一线城市受访人群月消费总额中,移动支付的占比约为八成;四五线城市受访人群月消费总额中,移动支付的占比超过九成。假设此支付习惯延续到内地居民在香港的消费,那么按照移动支付占信用卡外支出的 80% 计算,电子钱包的支付比例可以达到 32%。
我们假设 2023、2024、2025 年,双边跨境旅游消费和跨境电商消费分别能够恢复至疫情前的 70%、90%、100%,那么双边旅游服务贸易规模 2023 年可达到 213 亿美元,2025 年达到 304 亿美元。根据上文测算的支付份额,我们估计 2023 年,香港居民在内地的信用卡支付规模约为 40 亿美元,电子钱包支付规模 3 亿美元;内地居民在香港的信用卡消费为 95 亿美元,电子钱包消费为 51 亿美元(下图所示)。
2019-2021 年间,香港和内地的双边贸易金额增长了 3.4 倍,2022 年有所下滑。跨境电商支付主要使用信用卡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付款处理公司 Worldpay 估计,2021 年数字钱包超越信用卡成为全球电商销售的最主要支付方式,交易份额达 49%。相较于卡类和第三方支付,由于 e-CNY 绕过了 SWIFT 系统,直接由央行数字人民币平台实施清算,因此能缩短资金结转链条,实现支付即结算,从而降低商户的结算成本并提高其资金周转效率。倘若实现 e-CNY 对这两种支付方式的替代,那么到 2023 年预计双边 B2C 跨境电商支付规模可达到 2.7 亿美元,2025 年可达到 6.3 亿美元。
注:假设双边个人跨境电商贸易额能保持过去三年 56%(香港至内地)和 21%(内地至香港)的年平均增速。
综上,倘若条件成熟时,e-CNY 在初始阶段实现对电子钱包的替代,那么两地居民使用 e-CNY 进行跨境零售支付的潜在规模在 2023 年可达 55 亿美元,2025 年达 80 亿美元。假如 e-CNY 支付的便利性提升,能实现替代信用卡支付,那么 2023 年跨境零售支付潜在规模可达到 191 亿美元,2025 年可达 275 亿美元。(下图所示)
完善基础设施对推广 e-CNY 至关重要。我们已经看到 e-CNY 入驻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2019 年 3 月,港版“支付宝”(Alipay HK)在大湾区的线下扫码跨境支付功能上线。2023 年 1 月起,香港市民于深圳可用 Alipay HK 乘搭地铁。香港金融管理局也支持用户在不同银行和储值支付运营商之间的实时转账。
企业支付是更广阔的的应用场景。根据 2023 年 2 月出台的《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发展规划(2023-2025 年)》,e-CNY 的应用场景有望扩展至商贸、投融资等领域。e-CNY 能够便利贸易结算,并有望通过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直接利好小微企业。预期有更多香港银行将加入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试点中。
e-CNY 跨境支付的地区范围将扩大。2022 年 10 月,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完成试点测试,利用多国央行数字货币实现企业的跨境交易。参与方包括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和阿联酋央行。这将有利于提升货币在不同辖区之间的收付效率,尽管相关的治理框架和货币主权问题仍在探讨中。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动态的进程,e-CNY 将为其提供便利。但想要真正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重要的仍然是强大的经济、稳定的货币以及开放的市场。
来源 | 数字法币研究社
编 | Black 审 | 林蛋壳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