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DAO
ForesightNews 速递
2022-09-27 18:3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第八届万向区块链全球峰会第八日主题为「春江『水』暖」,一文看尽春季黑客马拉松冠军团队创始人及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的精彩观点。


整理:Foresight News

 

TL;DR:


  • 《为什么社区凭证是 Web3 必要的基础设施?》——Contri 创始人林梓毅
  • 《DAO 协议栈——Web3 基础设施》——TriDAO 首席执行官余凯
  • 《将组织作为代码》——Bankless Dao 治理解决方案工程师 Justice Conder
  • 《GitcoinDAO 0 to 1》——Gitcoin 创始人 Kevin Owocki
  • 炉边谈话:《SBT 的现在与未来及自主身份》——微软 CTO 政治经济学家及社会科学家办公室(OCTOPEST)研究员,RadicalxChange 基金会创始人 E.Glen Weyl;CFA,HashKey Capital 研究总监郑嘉梁
  • 圆桌论坛:《Web3.0 投资趋势》——HashKey Capital 投资合伙人肖晓;Pantera Capital 合伙人 Paul Veradittakit;Kenetic Capital 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 Jehan Chu;SNZ 管理合伙人 Gavin Wang

 

《为什么社区凭证是 Web3 必要的基础设施?》——Contri 创始人林梓毅

 

大家好!我是 Contri 的 Founder Samuel。

 

今天我带来的主题是为什么社区凭证是 Web3 必要的基础设施?

 

首先,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去探索一下社区凭证是什么?因为社区凭证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一个词。社区凭证是一张 SBT,每一个社区成员在一个社区里可以领取唯一的一张社区凭证,在用户的钱包里动态地记录了这个人和这个组织的关系。类比传统互联网就是会员卡、工作证、学生卡等等。

 

为什么要有社区凭证呢?在构建去中心化身份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去中心化身份到底是什么。根据 W3C 的标准,去中心化身份由去中心化标识符以及可验证的凭据构成。去中心化的标识符比如说钱包地址,可以唯一识别一个人。而可验证的凭据有很多,比如说 Pool App、 Pool Galaxy 等开放的 SBT 或者 NFT。又比如说链上交易,在某些特定平台上的记录等等。

 

这些可验证凭据有些是记载人和人的关系,比如说 A 向 B 借了一笔钱,产生了一张借据,这是可验证凭证。有一些是记载人和组织的关系,比如说我在公司承担某一个职位,在某一个时间点干了什么样的事情。当我们想记载人和组织关系的时候就提出一种全新的载体——社区凭证。

 

社区凭证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认为社区凭证是记载人和组织关系的最好载体,现有的 Web3 世界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记录人和组织的关系呢?比如说用 NFT,举个例子,一个组织就某一个事件发行了一张 NFT,并且规定谁可以领取这张 NFT。用户在知道自己有资格之后,前往某一个特定的页面领取这个 NFT,而大家倾向于认为这些 NFT 组成的钱包地址可以描述这个地址,或者说作为他去中心化身份的一部分。但我们认为,如果希望人和组织的关系,用 NFT,用一个个事件 NFT 绝对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 第一,个人偏见。由于领取 NFT 是个人的主动行为,因此一个人只会领取对自己有好处的 NFT,他不会领取不好的事情放在自己 NFT 地址里,不可能。那么这样记录形成的地址真的代表一个人的去中心化身份吗?我们认为这至少是一个不完整的身份。
  • 第二,数据颗粒度太细,以事件作为最小的计量单位会导致两个问题,一个是个人没有办法事无巨细地把所有事情记录,发一个 Twitter,Twitter 里有项目方的相关信息,我会去领取一张 NFT 吗?不会的。二是一个人的钱包里有数千个、数万个、数十万个 NFT,但是外部协议看到这一大堆 NFT 时候真的可以从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吗?事件太多了,但是真正有用的信息能有多少呢?
  • 第三,目前用一张 NFT 来记录事件的方式会让一个人在组织里做的任何事情都被公开,我做的任何一个事件都是 NFT 放在我的钱包里,所有人都会读取到。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公司里事无巨细的事情,哪怕是工作里的一个小失误,都能被公司外的人看到,哪怕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将会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 第四,NFT 必须储存在链上,这是不可避免导致对某一条链有极强的依赖性。我在以太坊上对一个组织做的贡献,我与组织的交互,在 Solana 上就不作数了吗?我认为不能这么算吧。

 

所以说,在多链并存的今天,一个人的身份是不能对链有太强的依赖性。那么社区凭证为什么可以解决上述四个问题呢?

 

  • 第一点,社区凭证是把人和组织的关系铸造成一张 SBT,因此数据颗粒度是关系,而不是精细到每一个事件。
  • 第二点,而所有数据是储存在 IPFS 上的,因此,用户的数据不会依赖某一条链,任何一条链都可以读取到相关的信息。
  • 第二点,同时,用户可以通过 SBT 控制自己的数据,因此不用担心数据全部公开的问题,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 第四点,而 SBT 的发放和触发条件,由组织或者项目方制定,用户触发项目方设定的规定之后,动态 SBT 会自动更新,解决了个人偏见的问题。

 

社区凭证非常好,怎么把它用起来呢?或者说它有什么用呢?对于个人来说,他在每一个社区里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社区凭证,可以通过社区凭证控制自己数据的可见性,同时在一次领取完社区凭证之后所有的信息都是自动记录的,无需自己手动地收集,第一次真正拥有了自己全面控制的去中心化身份。

 

对于开发者来说,可以根据人和 DAO 的交互数据,给每一个人针对每一个特定的场景赋予信用分,比如说 DeFi 协议在每一个地址有了信用之后,就可以开发类似于信用贷、分期付款等等产品。对于项目方和组织来说,可以针对每个人的社区凭证进行差异化激励,比如说 NFT 协议可以很轻易地找到机器人账户,找到真正的 Builder,并且激励他们持续贡献,甚至成长为团队成员的一部分。

 

同时,他们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目标用户,比如说他们希望找到在 Twitter,在 Discord 上经常对 DeFi 话题感兴趣,并且在不同的 DeFi 协议内做贡献的用户。

 

最后来到 Contri 的解决方案,首先看看我们是如何发放以及使用社区凭证的。

 

社区凭证通过 SaaS 系统生成属于自己的社区管理工具,并且设定规则。当用户触发了规则,他与 DAO 的交互信息就会被自动记录在数据层上,用户可以通过 SBT 控制自身数据的可见性,同时项目方可以通过数据层查询用户的身份信息,用于差异化的激励社区,或者获取目标用户等等。

 

Contri 真心希望可以把 Web3 生态中人和组织的关系铸造成动态 SBT,也就是社区凭证。事实上我们从 5 月份万向黑客松开始去做项目,直到今天,一直马不停蹄地做开发,做 BD,最终目的是希望去中心化身份可以真正落地,通过社区凭证的方式,使得 Web3 生态中的每一个地址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信誉。

 

谢谢各位!

 

《DAO 协议栈——Web3 基础设施》——TriDAO 首席执行官余凯

 

大家好!我是 TriDAO 的余凯。首先,感谢万向区块链在本次万向区块链国际周里加入了 DAO 分论坛,让我们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讨论 DAO 这个 2022 年区块链产业最流行、最火爆的新概念的发展愿景。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 DAO 协议栈—Web3 基础设施。

 

2022 年以来,全球互联网产业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动向。

 

第一方面,Web2 已经慢慢进入到平台期,甚至已经到了终局的状态。因为一方面,全球的用户流量已经逐渐达到顶峰,新一代互联网应用(Web2 应用)想从用户红利获得增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难了,这为 Web2 创业者提出了很多挑战。

 

第二方面,全球性反垄断及隐私保护监管越来越严格,已经更名为 Meta 的 Facebook,前不久刚被处以 4 亿欧元的罚款,就是因为没有遵守欧洲的 GDPR 隐私保护协议。所以,创业者和大公司都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局面。Web2 项目在融资方面也会越来越困难,整个资本市场对 Web2 项目的投资兴趣正在逐渐衰减,已经把注意力慢慢移向了 Web3。

 

Web3 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一方面,这个月对于区块链产业最为重要的新闻事件是以太坊 2.0 的升级。升级能够带来公链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以及 Gas 费用的急剧降低。这两方面无疑对大规模应用是很大的利好消息。

 

另一方面,Web2 应用体系其实非常复杂,同时它也对用户体验有很高的要求。就算以太坊完成了 2.0 升级,是不是能够把过去 Web2 应用完全搬到公链上来运转,成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原生 Web3 应用。我们认为这个还是有待时日的。

 

所以,我们认为,从 Web2 到 Web3 一定要有中间的状态,这个状态可能叫做「Web2.5」。一方面能够基于区块链 Web3 应用得到大规模采用和普及,另一方面它并不是纯粹完全把应用体系嫁接到 Web3 上的应用模式,而是把跟用户行为相关的核心部分在链下完成一部分,同时把经济系统上链,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适配,达到 Web3 的实际使用效果,后面我会详细分享。

 

第一,DAPP 爆发。

 

通过分析来看,现在 DAPP 的爆发,一方面基于以太坊的升级带来了可能性。第二方面,真正带有应用场景的 DAPP 应用会在下一轮成为 DAPP 的主流,或者说区块链行业已经慢慢从过去更加注重金融属性的应用,转向为用户真正解决问题的 DAPP 应用。带有场景的区块链应用的大规模实现,这是新的趋势。这其实也对整个区块链行业、科技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设施发展也需要快速跟上,为大规模应用爆发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准备,这是一部分。

 

第二,人才流向。

 

进入 2022 年,我们看到很多传统大 Web2 公司里的人才开始出来。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自己去创业,创业的首选方向一般都是 Web3,这和我大量接触的一些朋友的说法一样,他们现在创业只看 Web2.5、Web3 的方向。

 

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员工已经不用在办公室里办公了,不只是海外,国内也有这样的局面,他们慢慢开始看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不一定只委身于一家公司,以 996 的方式在一家公司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是以创立者或成员的身份,更多参与数量不等的 Web3 应用来创业。实现多重身份参与多个项目的创业,成为这些 Web2 出来的人才的首选。

 

第三,Web2.5 重构。

 

我们认为,在今年上半年到未来 2-3 年的时间 Web2 向 Web3 过渡的中间态会是主要应用形态。以 Web2 形态为用户提供应用场景,同时把数字资产确权和价值流转部分在链上处理,这样的模式实际上就是「Web2.5」的模式。既能保证向用户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也把基于区块链的 Web3 金融资产确权部分完全实现出来,为用户提供新的体验。

 

所以说,Web2.5 会成为通往 Web3 的重要过渡阶段,相应的应用也会规模化地出现。

 

当前是不是所有 Web2 的人才、团队,都能够很轻松很快地进入到 Web3 领域呢?根据调查的结果,以及和很多朋友深度交流的反馈情况来看,可以看到,现在 Web3 开发者有很多核心痛点。为什么会关心开发者呢?因为在任何产业链中,开发者都是产业的「基石」。一个产业要想得到蓬勃的发展,那一定要关心开发者能不能从里面得到很好的收益,能不能赚钱,工具是否顺手,能不能在行业里得到广泛的支持。只有他们有很好的发展,行业才能够发展。所以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开发者的痛点是什么。

 

Web2 团队做 Web3 面临以下三大难题,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 第一,钱。即如何找到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他们。
  • 第二,人。他们不仅可以招聘专职人才,也可以招一些兼职,或者以 Web3 的形式找一些合作伙伴,帮他们一起做项目。
  • 第三,资源。资源里包括对开发者来讲不擅长的运营领域、社区领域、市场领域等等各方面,尤其是和 Web3 有关系的其他领域,他们非常不熟悉的。

 

所以,他们面临的三大难题,需要通过新的机制来解决。如果通过传统的天使孵化、投资、设立中心化公司,自上而下地建立管理体系、建立团队来解决的话,其实效率是非常低的。现在 Web3 里其实是有新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除了宏观上的钱、人、资源之外。在 Web2 到 Web2.5 还涉及到很多过去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新技术,比说把钱包这样的新技术集成到自己过去的应用里,方便快捷地让用户采用。这些需求也非常显著,怎样能够更便捷、更易用地把 Web2 成熟的应用体系、经济系统迁移到链上,这也是比较显著的需求,也是痛点。

 

基于区块链能够很好地做项目参与、用户身份识别,这方面过去在 Web2 领域里很难做到,现在需要很好的机制来识别相关的项目参与者,加快项目合作进程成功率。

 

Web3 提出也已经有几年时间了,现在大家分析得比较多,所以我不做详细的展开。但是还是要看一下 Web3 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优势。

 

我们认为 Web3 的原生特征就是基于区块链的技术,通过代码来实现合作上的保证。所以,里面绝大的价值是能够让全球陌生人无差别、无障碍地在一起大规模进行合作,这是 Web3 能够带来的根本性扭转,或者跟过去传统 Web2 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新的协同方式实际是为 Web3 项目的创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结下来,Web3 的核心优势是用户身份和用户行为的价值化、资产化、货币化,这些新特征是过去传统的 Web2 所不具备的,同时这些核心优势是为下一代网络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保证。

 

说到实际的部分是,Web3 为创业型项目能够带来三重便利性:

 

(1)项目融资。

(2)用户导流。

(3)过程合作。

 

基于这些优势,Web3 的项目就应该以 Web3 的方式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今天最重要的主题是 Web3 的组织形态应该是 DAO 的形式,DAO 是非常利于在陌生人之间展开大规模的协作和协同,同时通过集体决策的方式来实现民主,提升组织成功率的。同时,通过共建共管的方式,一起来管理共同的资产,这个方式在过去是非常非常困难的,陌生人之间一起来建立「国库 / 小金库」,一起来管理它,这在过去非常难。

 

总结一下:

 

  • 第一方面,DAO 机制非常适合孵化创新型早期项目。但是现在已经有了 DAO 存在的痛点问题,比方说广度不够,现在 DAO 一般解决单一领域里的单一问题,没有面向传统项目的全部人员所需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或者 DAO 基础设施,帮他把自己所说的功能一站式实现出来。
  • 第二方面,不同 DAO 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这方面没有把区块链最大的特质 - 互操作性体现出来。
  • 第三方面,创业型 DAO 为参与者提供的价值支撑往往非常不足够,比如他们提供的激励措施流动性比较差、价值比较低,并不能给参与者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这是我们看到的很大问题。

 

怎么样解决刚才提到的几个问题呢?参考一下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电商刚出现的时候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麻烦。但是,那个时候阿里巴巴提出来一整套商业规则的设计,同时推出了支付宝工具,让在互联网上做生意成为可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模式在互联网上变成可行了,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才真正变得通行起来。

 

在这个局面上,无数传统行业,不管是过去卖饮料的,或是卖手机的,都能进入到互联网领域做生意,实现马云所说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基于这个模型,我们也应该参考设立一套新的商业规则设计,推出一整套商业组织用的工具,帮助 Web2 团队一站式实现 Web2.5 或者 Web3 项目的融资、运营、治理。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要提供一套为帮助 DAO 实现的协议栈。协议栈里包括了多款 DAO 元协议,帮助 Web3 项目通过 DAO 的形态来创建、发展和治理,这样才能真正让 Web3 项目在未来十年里爆发式地涌现,构建下一代网络,甚至于包括元宇宙的崭新社会形态。而我们认为,DAO 协议栈的核心内容就是「可运行的代码」。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社区建设、平台发展都是依托于代码的实现来构筑的,不是光讲做法,而是直接把代码拿出来,拿去用就行,让社区整个参与进来,围绕代码展开基于社区的讨论和建设,才能帮助平台有效地发展。

DAO 协议栈模式有很多比较显著的优势。

 

  • 一方面,一站式方式在完成 Web3 项目,包括投融资、精准监控、项目管理、市场宣发、社区运营、数据分析等等重要的业务内容,极大降低 Web3 项目方的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相关成本。
  • 第二方面,项目与项目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原生的互操作性能得到保证,相互之间资产的互通、业务的互操作能很快很便利地实现。
  • 第三方面,平台提供了 DID 系统,能够为平台用户以身份资产的方式广泛地参与到各种项目的建设中去,因为身份的标识和权威的认证,能从各个项目的参与中极大地降低互相信任和验证的成本,为 Web3 项目发展提供资源的合作方多了,不管是合作参与者还是项目方本身都能极大地获益。
  • 第四方面,零代码的方式能够极大简化 DAO 建立的过程,通过 DAO 的方式进行自由组合,把自己想要的内容给抓取出来,高度可定制,实现协议栈的最大效果,像「乐高积木」一样,实现自由组合。

 

同时,DAO 协议栈模式是完全开放性的模式,未来它自己的运行也是基于 DAO 来运转的,所有的参与方都可以共治、共享,这种模式能够保证项目可以长期、可持续地发展。

 

这是目前规划中的 DAO 协议栈技术方案,可以看到,里面主要分四层:第一层是元协议,第二层是工具协议,第三层是业务规则协议,第四层是实体业务协议。里面分别有不同的功能。

 

比如说元协议是 DAO 上核心的部分,它其实是生成协议的协议,能够实现初始入口的管理,包括权限分配、技术安全保障。越往上越偏向于业务层,越往下越偏向于基础层。这样协议栈的构建也是开放的体系,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 Web2 开发者,通过协议栈的模式建立自己的 DAO,完成相关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等体系。

 

我们预先规划了整个平台的生态拓扑图,中间部分是元协议,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里面有账目,可用于业绩查询,也可用于融资,用于开发和运营。这些元协议组成大协议栈。在协议栈的支持下帮助各种各样的项目。有的可能需要 DAO 成员,有的需要程序员来做一段代码,有的需要运营专家、艺术家,有的需要投资人等等,不同身份都有相对应的元协议,完成相关 DAO 加入工作。

 

它的一些协议,都依托于协议栈,实现了本身的互联互通。基于一个平台实现各种功能,协议本身也产生了很好的互操作性。

 

DAO 协议栈的模式是能够让项目从创建(启动)开始,到项目运转全生命周期,都能够建立各种各样的 DAO 治理模式、管理模式,更好地管控项目成本。比如在项目启动、创建和融资,都做成 DAO,专门有 DAO 的协议来实现。接着是 DAO 结算的项目银行,帮助管理资金,很好地看到我投入项目的资金运用情况。

 

在项目运转过程中,里面涉及到很多外部力量介入,比如有些是做创业辅导的,有些是参与项目来做外包合作的,还有劳务方面的合作模式。同时,项目运营数据的管理、治理都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治理工具,而每一个治理工具都是一个协议栈,也是个协议,组成大的协议栈,来实现治理。

 

各种各样的人才,可能是做市场的、做社区的,他们能够参与到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也是通过 DAO 的方式来加入的。可能里面涉及到这个人自己职业规则的评定,它是否能够有很好的项目贡献,同时对于成员招募也有相应的协议,这样的协议就组成了 DAO 大的协议栈。各种各样应用场景上都可以通过 DAO 的方式来实现,元协议组成在一起的协议栈体系。

 

讲到最后,介绍一下 TriDAO。TriDAO 的目标是实现传统 Web2 应用向 Web3 的迁移,把大量 Web2 用户引入到 Web3 上,这是我们的核心使命。

 

我们面向 Web2 开发者,通过一站式、零代码的方式,帮助他们将 Web2 应用转向 Web2.5 的融合应用,或者为 Web3 的原生应用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目前主要的领域是在游戏这一块儿,未来会拓展到艺术、教育、电商、媒体等各个领域,希望把传统 Web2 开发者的项目转化成很好的 Web3 项目,这是我们 TriDAO 在做的事情。

 

第一部分,我们的核心业务内容是提供 DAO 的基础设施和元协议。第二部分,为他们提供了 Web3 工具集。第三部分,成为生态资源的对接地,帮助 Web2 项目转型。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将组织作为代码》——Bankless Dao 治理解决方案工程师 Justice Conder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的是一个技术和一个技术趋势,这个技术趋势正在席卷全球。

 

具体来说,我说的技术趋势是数字化组织,在像以太坊这样的智能合约平台上大量涌现。但是在具体介绍这个技术趋势之前,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的名字是 Justice Conder,我是开发者、敏捷教练,也是解决方案的架构师。我有超过 10 年为软件团队提供教练和组织 IT 项目的经验。在过去 18 个月间,我一直专注于 DAO 的研究。当前,我担任 Bankless Dao 的治理解决方案工程师,同时也负责 Bankless Dao 的生态运营。

 

我们当前正处于全球的纪元,可编程组织的新纪元。这些可编程组织不会使用软件去加速自己的业务,相反,组织就是由软件所定义。这些可编程组织的结构、流程、资源、协议都是由代码所定义,随着代码的更新而迭代而变更。

 

这种变化代表的是从软件及工具,到软件定义组织架构范式的变更。比如说 Vitalik 和很多人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到底是人在中心,代码在边缘?还是代码在中心,人在边缘?

 

但是这并不是任何创新,相反它代表的是一系列历史事件自然演化的结果。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必须回顾历史。要回到起点,也就是微处理器的时代。微处理器迎来了探索发现的时代,也诞生出许许多多迥异的领域。而这些千差万别的领域,又都归属于所谓信息技术的更大领域。

 

也因此,在 2011 年的时候,A16Z 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名言,「软件正在吞噬世界」。产生的非常有意思的结果是每一次只要任何知识领域属于信息技术这个更大的范畴的话,那么这个专门的知识领域往往就可以出现加速的发展以及指数级的回报。也就是说,对于软件的需求十分惊人。

 

但是如何应对、满足这样的需求呢?我们需要提高增加软件的供给。

 

20 世纪 90 年代,以及 21 世纪的早期都看到了这样的趋势,包括敏捷交付的出现,人们必须要加速交付,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于软件的需求。而这一加速就是通过敏捷交付来实现。也就是说,通过递增式的交付给用户价值。实际上,在软件交付方面,比如说像 Scrum、Kanban、DSDM、Crystal 的架构,以及这一切背后驱动我们每两周就可以推出一个新的软件。虽然说不同的架构千差万别,但是总的原则是逐渐缩短交付周期。同时,对于世界各地用户需求的理解、确认的过程也要缩短,也就是所谓的快速交付。

 

在几年后,这样的趋势逐渐演化,产生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 DevOps,如果说敏捷代表的是快速的开发,那么 DevOps 代表的则是快速交付和分发过程。 而在 DevOps 阶段,交付和分发也已经实现了规模化。

 

如果说敏捷交付不和相关基础设施,以及后续软件维护挂钩的话,就没有办法实现敏捷交付、快速交付,这一切最终又反映在 CI/CD 持续交付、持续迭代原则之中。

 

所带来的结果是现在已经不再是每两周推出新的软件,或者推出新的产品,相反是针对无数种不同的软件版本,数十亿种不同的软件版本,每一天进行数百个部署。

 

正如幻灯片上所示,现在这条蛇已经在吃自己的尾巴。也就是说,我们开始将运营过程变成了代码本身。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通过 DevOps 来实现。

 

这种思维方式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切即代码」,不仅仅是运营即代码、基础设施即代码、配置即代码、产品等都是代码,A16Z 曾经说过,软件正在吞噬世界,这样的说法现在又得到了演化扩展,软件现在正在吞噬自身,吞噬了整个世界之后,软件开始自我反噬。而这又形成了「一切即代码」的基石。

 

也就是说,我们将所有活动都有意变成了代码。一方面获得的优势是能够得到所有软件、所有工具、所有软件管理的工具。同时,也能获得加速的回报,正如之前所预测到的那样。另外还有其他的种种优势,包括可重复性、可拓展性、风险降低、更简单的代码审计、函数关系、依赖管理、版本控制。

 

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到,通过这些快速的 DevOps 的交付,我们到底会走向何方,以及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这并不是科幻小说,这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如我刚刚已经介绍过的,当前组织、结构、流程、资源、协议一切都是代码,一切都为代码所定义。凡此种种所带来的好处,正如 2002 年 Jeff Bezos 在《API 管理指南》中所提出的,也就是他之前发了非常有名的电子邮件,在电子邮件里 Jeff Bezos 提出团队不再通过电子邮箱、会议或者是私有的 API 进行协调沟通。相反,必须要通过公开的技术文档和公开的 API 进行沟通协调,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会解雇。

 

有些人将这样的思维称为「最早版本的 API 优先思维方式」,有些人也将 AWS 的成功归功于这一点。如果说我们仔细思考这一点的话,「组织即代码」实际上是有优势的,因为通过这种方式,Jeff Bezos 在一夜之间就消除了协调。不会通过经常实现的协调方法,比如说通过更长的会议、更加频繁的会议、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以及更加明确的层级来实现组织内部的协调。相反完全消除了协调的必要性,将组织变成代码。

 

我想要提醒各位,当前这样的趋势正在发生,而且在过去 18 个月间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以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形式来实现,我也相信 DAO 是第一个可编程的组织,也是第一个真正的数字化组织。而且我认为,我们可以使用 Gnosis 作为典型的代表。如果说,一个传统的组织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州注册作为法人实体成立,他们还需要开一个企业账户。但是,如果是一个纯粹的数字化组织,他们需要的就是多重签名的智能合约,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签名,只有达到阈值才能转移智能合约里的资产。Gnosis Safe 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例子,通过这张幻灯片大家可以看到,在过去 18 个月间 Gnosis 上共创建了超过 9 万个 Gnosis 钱包,完成了 76500 多笔交易,而且这样的趋势是呈加速的势头,而非减速。现在 Gnosis Safe 管理着超过 400 亿美元的数字资产,而且在一天的时间里就收到了 23 亿美元的数字资产存入。

 

这些听起来好像令人心之向往,但是「组织即代码」切切实实的优势在哪里呢?我们并不需要过于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就可以理解它的优势,因为 DevOps 里的优势,以及软件管理相关的工具和理念的优势,都可以迁移到组织即代码中。

 

通过组织即代码,能够将组织变成各种各样的「乐高积木」,从而实现「即插即用」的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有一个设计模式,对于组织进行设计,这样就打开了整个企业发展的想象空间,将其变成软件工程的一部分。通过采用这样的一条路径,通过选择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创建可重复的组织架构和流程库,而这一切又使得我们可以做更大范围的实验。

 

就像是和软件部署一样,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始终都有回滚机制,可以对业务进行测试。如果说一些想法被提出之后,可以先部署给有限数量的参与者,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话就可以回滚,也可以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测试。比如说我之前提到的,可以有数亿个不同版本的代码,可以在小范围内先进性测试,如果说在小范围内证明是有效的,然后再向大规模进行推广。另外,也给我们提供了业务的透明度和可溯源性,可以对机制设计进行静态分析。如果走向这个方向的话,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相比于过去的 API 优先的思维和设计方式而言,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要远高于 API 优先的思维方式,而且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样的方法将会将我们带入组织设计的「黄金时代」。

 

但是,可编程组织也诚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说在传统上,如果你想要和其他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注册一个法人实体,法人实体之间才可以签合同,必须要开银行账户。这实际上也是为个人合作创设了壁垒。但好处在于允许国家收税。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是通过智能合约和数字化组织的形式,不需要任何第三方的参与,这也就意味着,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监管问题。

 

这样的纯数字化的组织,到底是在哪里注册的?它属于怎样的组织类别呢?如何对这样的组织进行收税?以及怎样收税?和传统组织之间到底如何交互?这一切都是非常开放性的问题。

 

但是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是可以预见到的。我不希望因为这些问题而影响了我们关注「组织即代码」纯数字化组织方向本身的重要意义,不能让法律的问题转移我们对技术本身可能性的注意力。最终会看到,主权国家将会通过竞争的方式,为数字化组织提供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数字化组织在自己的属地进行注册。因为数字化组织也是毋庸置疑要和传统组织进行交互的,他们也会管理实体的资产。对于主权国家来说,他们要做的只是为这些数字化组织提供相应的最优框架。

 

最后,我想和各位再分享一个更广泛的、全球范围的趋势。也就是说,现在初创企业走向十亿美元估值的时间不断缩短,就像是为个人搭建网站一样,为个人搭建网站不需要任何的源码控制就可以实现。但是,随着规模扩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在没有源代码控制的情况下,是完全做不到的。

 

道理类似,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如果他们想要按照传统的方法因循守旧地进行业务的话,也是不可能的。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走向独角兽的时间不断压缩,从过去的几十年到后来的几年,现在在很多情况下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完成到独角兽的转变。

 

大家可以通过这张幻灯片上看到,最快的成为独角兽的时间不到两个月,而且这些例子并不是我精挑细选的结果。可以看到,去年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比过去五年数量总量还要多。企业成为独角兽的速度在加快、时间在压缩,另外独角兽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估值在不断提升,以至于人们必须要想新的术语来描述这些估值达到百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将他们称为「龙企业」,或者是其他的新术语来描述。

 

对 DAO 来说,不仅仅是速度本身,同时 DAO 带来的组织可能性也无限焕发人的向往,在信息技术方面又纳入了人类的智慧,也就是说 DAO 结合了信息技术和人类的智慧。如果说软件交付在过去 20 年间大量加速,那解决方案和业务,尤其是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案,在 20 年之后如果按相同速度的发展的话,又会走向何方呢?

 

不仅仅探讨规模、速度、类别问题,同时也关注质量本身。人类花了大量的时间试图找到解决方案,在协调过程中是失败的,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协调,但是失败了。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痛苦,可以通过可编程组织来减少甚至消除这样的痛苦,DAO 就是关键。

 

正如我刚才介绍过的,我的名字是 JusticeConder,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我的个人信息,可以去我的个人网站,或者去.XYZ 的网站,可以关注我的 Twitter 等等,非常乐意也非常期待和各位有更多的交流,探讨这一切最终将走向何方。

 

最后我还想和各位分享 2018 年 Mik Kersten 在《从项目到产品》一书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掌握了大规模船间交付的人,将会定义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版图。我对此深信不疑,而且这一点也得到了证明。解决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可编程,不仅是在这个领域,在其他领域都是如此。

 

非常感谢!

 

《GitcoinDAO 0 to 1》——Gitcoin 创始人 Kevin Owocki

 

各位好!我的名字叫 Kevin Owocki,我是 Gitcoin 的创始人,也是《GREEN PILLED》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写的都是和加密以及加密系统如何重塑世界的话题。首先,想要感谢 Green Pill 华人社区邀请我今天有机会跟大家进行演讲,我也觉得非常幸运。

 

大家确实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一些愿景,在加密经济学方面的新前景。有互相学习的机会我也感到非常高兴,而且《GREEN PILLED》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了,我相信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家了解 DAO 是如何帮助人类,如何造福于世界的,所以感谢 GREEN PILL 华人社区给到我机会。

 

我除了是《GREEN PILLED》一书的作者之外,也作为 Gitcoin 创始人的身份。Gitcoin 的使命是希望能够建立公共数字产品基金,在开放经济之上以开源软件的方式建立开放的互联网。也就是说,开源软件可以为很多技术、很多初创企业助力。比如说每次我想新建一个网站的时候,如果我自己不会制作数据库,也不会制作自己的 APP 的话,那我会用开源软件。所以,数字基础设施跟开源软件非常相似,都是属于一种公共的数字产品。作为开源的软件开发人员,希望这种商业模式能够帮助那些在公共数字领域工作的人。这就是我们来创建 Gitcoin 的初衷。

 

开源软件本身就属于公共产品,因为它的源代码是在线免费来分享的。为此,每个人都受益于这种非常棒的免费资源,没有人需要为开源软件付费,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免费的。也就是说,你可以看到很多开源软件的构建者他们都比较辛劳,创建 Gitcoin 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觉得开源软件要得到足够的资金资助,所以推出了 Git 币,目前已经获得 6500 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开源软件的资助。其中,有一些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顶级项目也是用 Gitcoin 来资助他们开源的软件开发人员。也就是说,在 Gitcoin 当中,如果你是开源软件开发人员的话,你就能获得 Gitcoin。我们是通过 Gitcoin Grants 来实现这一点,这是众筹的工具。

 

比如说,我这里点击 Gitcoin Grants,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项目,这些项目状况都非常好。可以随机选择一个项目,比如说有关于气候解决方案相关的项目。基本上每个季度,Gitcoin Grants 都会资助 600 万美元左右给到这些项目。之所以 Gitcoin Grants 目前如此成功,正是因为我们有所为「二次融资」的东西,我们创建了 WTFISQF.com(音)的网站,教会大家如何使用二次融资。它是基于 Vitalik、Zoe Hitzig、Glen Weyl 的论文,Glen Weyl 是微软的研究人员,Zoe Hitzig 是一位作家。建立网站希望展示如何使用二次融资,大家就不需要读论文了。

 

二次融资的运作方式是在每一个季度上,都会给到生态系统中 300 万美元的匹配资金,给到以太坊生态系统。根据具体的众筹活动来进行匹配。跟一对一活动相反,如果两个项目的资金是一样的,他们将会获得相同数量的匹配。但是在 Gitcoin Grants 中,如果你有 10 倍以上的贡献者,那么你的项目就能获得 10 倍以上的匹配,即便说他们筹集的资金是相同的。这两个项目都筹集 10 美元,但如果能够获得更多项目支持者的话,那么能获得非常多非常多的资金,这样就非常强大。即便说你一次只能资助 1 美元,但是最终你能获得 10 或数百美元的匹配,这样人们很愿意拿出钱包,用钱包的钱进行投票。

 

随着时间的推移,Gitcoin 已经成为以太坊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资金来源。我见到很多项目都是从 Gitcoin Grants 中获得资助,然后成长为非常成功的项目。当然还有一些公共基础,在 Gitcoin 上也在不断得到资助,大家在不断构建支持以太坊 2.0 的网络,已经得到 Gitcoin 的资助。

 

当我提到 Gitcoin 的时候,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是它有非常好的偏好映射。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用户,或者是所资助的项目,在网络中的每个边缘都是交易。现在看到的是以太坊社区偏好的网状结构,其中会生成哪个相好是最好的偏好。真强大的是用二次融资,即便 1 美元也能有所作为。有密集的偏好映射图片,通过映射显示最好的项目一样。

 

Gitcoin 不仅能帮助以太坊生态系统为有价值的项目提供资金资助,价值还体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行了 14 轮 Gitcoin 资助项目,从非常小的偏好映射,成长成为了规模非常庞大的偏好映射,Gitcoin 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但在 Gitcoin 创建历史中,有一段时间我们意识到我们真的希望 Gitcoin 是由它所服务的社区来管理,为此发布了 Gitcoin GTC 治理代币,这是在政治哲学中的观点,即为有效合法的治理应该是人民的意志。如何建立系统?获得了大概 2000 万美元的融资,代表的是这么多用户的意愿,现在在 Gitcoin 上资助 6500 万美元的资金。

 

如何让他们来管理 Gitcoin 呢?GTC 就是我们创建生态系统的一种方式,在生态系统中,Gitcoin 用户能够帮助进行所服务平台的管理,活动称之为「二次方地」,也就是说「二次方」是我们设想的如神话般的地方,畅想在这里能够解决所有协调失败的问题,也能找到相应的公共数字产品资助资金。Gitcoin 治理代币是一种治理机制,帮助我们建立一条弧线带到二次方这个地方,重新定义经济引力定律。

 

而且,我们知道只要我们聚在一块儿,就需要拥有足够的资金。所以通过二次融资和二次投票,你将会拥有发言权。即便你对于大海当中鲸鱼而言只是一条小鱼,我们相信这就是信息时代的公共产品权利所在、力量所在。在「二次方」背后是为公共数字产品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创作资金,也突出不同的任务,当您在 Gitcoin 的「二次方」上进行的时候,可以完成这些任务。

 

其中一个任务是通过 PoS 会获得代币的空投,在此之前必须要证明你对我们的使命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我们会让你把自己的投票权委托给他人,在此基础上 Web3 可能会存在有治理问题,但是我们有治理代表。所以,Gitcoin 做的就是分叉 Uniswap 的治理机制,是建立在 Compound 之上的,有的是建立在 ERC20 之上,有的是建立在 Solidity 之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都是开源软件。我们分叉了 Uniswap,它正在使用的委托机制让人们能够委托给 Uniswap 社区中其他人。为了获得你的代币,空投必须要进行委托。在 DAO 开始时就设置百分之百的设置委托,并在 DAO 开始时为初始治理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预期有 1800 名代币持有者脱离治理,大概会有 40 个人参与治理,这就是它最初背后的初衷。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社区成员来完成治理,像 Trent 这样的人,他也是以太坊基金会的开发成员,AustinGrifeh(音),也是以太坊基金会的开发人员。Linda Xie 是以太坊的顾问,Lefteris Karapetses(音)是 Gitcoin 的长期用户,他一直在 Gitcoin 上筹集资金。这些人现在获得了被治理者的同意和共识,并且就如何治理 Gitcoin 达成了共识。

 

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 Gitcoin DAO 的开始,如果大家登录 Gitcoin.com,就可以了解 Gitcoin DAO 的治理情况。我们可以在论坛上创建任何提案,它可以活跃大概 7 天的时间,如果说超过 51% 的投票,那它获得了 100 万 GTC 的人数,在这一轮中至少会有 250 万 GTC 投票,那就说明他成功了,他就能在 DAO 上创建链上操作。这就是分布式治理的过程,现在在以太坊上一共有 1 亿个 GTC,而且是治理代币以及持有代币的参与者,它的技术路线是如何确定的?如何根据 Gitcoin 的所有各方来进行欺诈防御?是由治理代币进行治理就能实现这些风险的防御。

 

我跟大家分享我写的这篇文章,叫做《DAO 没有 CEO》,这篇文章背后的想法是我创立了 Gitcoin,但事实上我也要离开 Gitcoin,或者说我不会成为 Gitcoin 的主要治理人。我们确实也做到这一点,今年夏天把所有 Gitcoin 商标、Gitcoin 知识产权、DAO 所有权都转移到了由 DAO 管理的 Gitcoin 基金会。想法是 DAO 是没有 CEO 的,要用去中心化的治理来进行 Gitcoin 负责

 

去中心化治理充分满足我们最终的意图,这也是能够指导 DAO 所做一切的意图,能够授权社区共同共享所需要的资金,意味着这是一种更加去中心化、更模块化的方式进行 Gitcoin 的捐赠,用这样的协议为以太坊生态系统中更多的项目提供资金,这是我们的优先事项。

 

当然,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有组织化运营也是 DAO 所设立的内部目标,这不是我创建的目标,因为我现在跟 Gitcoin DAO 已经脱离关系了,DAO 自己设置了自己的目标,它的激励方式是什么。

 

几个月之前我和 DAO 脱离关系以后,看到 Gitcoin DAO 的成长非常高兴,而且 Gitcoin 已经从社交软件发展成为信用软件(音)了,大概率是社交软件是通过人际关系创造保证的一种机制,但是它的社会成本非常高。信用软件(音)是通过科技、技术来保证的机制,也就是社会协调成本非常低。可以看到,Gitcoin 已经从完全的社会化软件,从 2018 到 2021 年是通过社会契约来进行治理的,现在已经变为模块化的社会软件。也就是说你有不同的小的工作流,彼此在做对这些流程的负责,已经成为一种信用的软件,通过技术来创建保证的机制。Gitcoin 是如何用无信任的信用软件来管理的?这是非常好的进展。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超结构,为公共的数据产品提供资金,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它意味着一旦我们有专注于此的超结构和云端机构出现,就能有能力资助更多的公共数字。什么叫超结构呢?超结构指的是可以永远自由运行的东西,没有任何的中间商,而且你相信它会永远在那里。

 

当依赖信息时代的机构转向通过信息时代的机构资助公共数字产品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公共数字产品得到资助就非常棒,希望 Gitcoin 对 Web3 生态系统以及其他方面都能扮演衡量重要的角色。我相信 Gitcoin 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效应来实现。

 

网络效应是如何增长的?随着每一个人的新加入,它的效率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增长。为此,Gitcoin 资助中要创建更多的激励项目,这样就能创造更多的参与者,为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

 

同时我们在用 Gitcoin Passport 的工具,在一种去中心化和有隐私保护的方式来识别用户,也就是自身的网络效应,用这样的「戳」来找到和识别你是独特的用户。想法是随着时间推移,希望 Gitcoin 协议的网络效应,包括所有 Gitcoin 协议的网络效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最后和大家分享「二次方」的想法,在世界中希望能创建一种通往「二次方」的船只,这样你自己就能为公共的数字产品提供资金,而且在信息时代中为公共数字产品提供动力。我的演讲就到此为止了,从 2017 年到 2020 年的故事,在 15 分钟之内跟大家分享完了,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演讲。

 

现在我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非常活跃,像我刚刚跟大家说的我在 GreenPill 社区中还是非常活跃的,我又写了一本书叫做《加密货币如何让世界再生》一书,跟大家分享在 Gitcoin 创始过程中所有的见解,包括如何用加密货币来重塑世界等等。当然,可以看到非常多具有影响力的 DAO,Gitcoin 只是其中一个,希望在未来更多专注于生态系统的发展。我现在已经从 Gitcoin DAO 当中脱离出来,但依然能够跟 GreenPill 华人社区共同合作,可以在 Twitter 上找到 CNCGreenPill 来看我们的进展,谢谢社区邀请我来到演讲,希望能在这个方向看到大家。

 

谢谢!

 

炉边谈话:《SBT 的现在与未来及自主身份》

 

嘉宾:

微软 CTO 政治经济学家及社会科学家办公室(OCTOPEST)研究员,RadicalxChange 基金会创始人 E.Glen Weyl

CFA,HashKey Capital 研究总监郑嘉梁


主持人:接下来,微软 CTO 政治经济学家及社会技术专家办公室研究员,RadicalxChange 创始人 E.Glen Weyl 和 HashKey Capital 研究总监郑嘉梁将进行对话,共同探讨《SBT 的现在与未来及自主身份》,有请两位!

 

郑嘉梁:我是来自 HashKey 的郑嘉梁,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 Hashkey,Hashkey 是 Web3 的投资机构,是投资于 Web3 领域的 VC。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和 E.Glen Weyl 一道进行围炉谈话,今天的谈话主要是灵魂绑定代币的现在未来以及自主身份.

 

简单介绍一下背景。他是 SBT 这篇论文的作者和著者,Glen 就是由于非常知名的论文,最近在 Web3 领域吸引了非常多关注,主要探讨的主题就是灵魂绑定代币。所以想请 Glen 介绍一下你自己,也跟我们介绍一下最近哪些研究领域你最感兴趣的。

 

E.Glen Weyl: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自己本身是经济学家,之前在芝加哥大学当过几年教授。过去十年间,大部分时间里我一直都在微软工作。在微软,我主要担任研究员,并且领导了微软 Web3 技术战略的开发,现在我主要为微软孵化 Web3 相关的研究。我也写了一本名为《Radical Market》的书,这本书在 Web3 领域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因为这本书我和 Vitalik 结缘,最后我们一道撰写了有关于灵魂代币的论文。另外我也成立了 RadicalxChange 基金会,这是 Web3 领域的领先智囊团之一,领先的智库之一。

 

当前,我又在写一本新书,叫做《Priority》(音),主要是试图描述一种新的技术和社会范式,试图重新构想技术的未来。这样的未来应该是围绕合作,并跨越社会的多样性,而不是某种纯粹的市场或者资本主义的社会。Web3 空间的方式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像我们当前 AI 研究方向和领域那样。

 

郑嘉梁:很高兴听到您的介绍,诚然,你的背景更多是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所以我想请问一下,为什么说你开始关注 Web3,为什么和 Vitalik 合著了灵魂绑定代币论文,尤其是 SBT 这个话题最近在加密领域、加密社区都吸引到了很多关注。我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Web3 到底是如何引起了你的兴趣,以及你想要在 Web3 领域哪些方面做更多的研究,请跟我们介绍一下。

 

E.Glen Weyl:我之所以进入到 Web3 领域,就是因为我刚刚所提到的这本书《Radical Market》(激进市场),另外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二次方投票的新方式。具体来说,二次方投票允许人们通过花费更多的 Token,在这里主要是一种投票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知识或者偏好。但同时,在二次方投票中,也降低了大笔支出的权重。也就是说,那些寡头、极端主义者无法主导投票过程。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说,是以一种最优的方式实现,会导致最好的社会决策。

 

但是,这个经济理论有一些非常强大的假设。

 

  • 第一个假设,你知道人是谁,你可以确定是怎样的,相当于在 Web3 领域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 第二个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而且是完全理性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行事。但是在实际世界中,在很多实际应用中,这些假设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

 

当前,我们致力于在 Web3 领域应用二次方投票,我们意识到需要有更好的基础来解决刚刚提到的两大假设。一个假设是公民之间的问题,另外一个假设是人们经常合作协作,但是并不是出于个人利益为目的。

 

灵魂绑定代币 SBT 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衍生出来的,但是 SBT 有更广泛的应用,最初之所以发明 SBT,是希望它们能够成为一种方式,去表达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从属,并且在我们从事投票系统,或者说在从事身份验证方面将这些因素考量在内。

 

郑嘉梁:明白,其实二次方投票对于加密社区来说非常有用,可以更好地进行公共产品的分配。但是我想要在今天的围炉谈话中更多关注灵魂绑定代币问题,请您介绍一下灵魂绑定代币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 Web3 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您的论文和研究。

 

E.Glen Weyl:灵魂绑定代币 SBT 是不可转账的,至少在最开始的时候它也是公开可见的,可以由发行人进行撤销。它和 NFT 截然不同,NFT 当前可以在任何两个钱包之间可以随时转让,通过这样的设计 SBT 允许用户能够建立并且维持一个持续的声誉,能够维持你的社会关系,从而为 Web3 创建了社会技术,而不仅仅只是从金融或者交易角度为 Web3 创建基础,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归根结底,所有金融交易的价值实际上都基于社会基础。

 

想象一下,在交易所上市的一些公司,他们主要资产是和公司里的人、文化、员工与员工之间交互相关的。如果我们考虑大多数住房,大多数房屋都是出租的,而出租关系并不仅仅是交易,哪怕存在财务因素。但是作为房东,你不会说把你的房子出租给任何人,双方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信任。但是,这些关系完全不能完全被金融的方式来表示。也就是说,你需要有基于其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基础。

 

在 Web3 生态中,我们缺少这种社会基础,没有无抵押贷款。这主要是因为不存在声誉或者信用概念,在 Web3 中只有当前。而且当前没有看到 DAO 真正有效,这主要是因为在 DAO 的投票中,只能用代币进行投票,没有投票人的概念,只是投票钱包的概念。

 

所以我觉得 Web3 里有很多限制,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要么它就没有很多和 Web2 和人相关的,或者和非金融相关的东西,在 Web3 中要么没有,要么就直接把它推给了 Web2 来解决。

 

郑嘉梁:这样的观察非常敏锐,正如您刚刚正确地提到了,Web3 一直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很多钱包地址都是由机器人产生的。除此之外,项目本身也很难真正吸引到用户的关注,另外也缺乏更好的信用体系,允许好人可以获得比较廉价、比较低息的贷款,这也是 Web3 领域非常缺乏的一些东西。


在 Web3 领域还有另外一个垂直领域也是缺乏的,就是匿名性问题。你觉得 SBT 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E.Glen Weyl:首先,Web3 不是匿名的,而且从来不是匿名的,永远都是使用假名,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人们有永久的钱包地址,但一个人可能会有多个钱包地址。

 

除此之外,对于政府来说,对于安全审计机构来说,哪怕像 Chain Analysis 这样的公司,他们都有很多方法将钱包和个人联系在一起。最近有一篇很精妙的论文显示,在比特币出来的前两年,在比特币持有者排名者中排名前 64 的人,平均每个人都有 1000 个钱包使用,而且机构也有办法将所有钱包都追溯回最终的所有者。也就是说,通过用多个钱包来隐藏自己的方式是不奏效的。

 

所以 Web3 从来都不是关于匿名,是有关于假名的。在假名方面,假名和实名之间的区别被大家放大了,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你的真名并不是你的真名,你的实名并不是你的实名,它只是一个合法的名字,被某个地方被某个政府所承认,你的名字是你的父母给的。在西方社会,姓相当于是家族传承的结果。所以这和灵魂绑定代币是一样的,代表的是你的家庭关系,你和社会联系的表示。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

 

但是现实在于,如果你有一个假名的记录,或者真名的记录,假名记录下可以有你各种各样的健康数据,但是里面没有你的真名,这是你的一部分记录。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记录,记录了你的其他信息,但依然没有你的真名,这又代表着你新的信息。所以我觉得,假名和真名的区别是很具有误导性的。在现实社会中,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对于一个人的不同层面会有一些不同的表示。但关键在于,随着时间的积累会有持久的记录,这些记录最终会展示你的全貌。至于说上面是否有你的真名,有你的实名其实并不重要。

 

郑嘉梁:非常感谢你刚刚给我们所作的精彩论断,确实发人深省,对于名字以及真名意义这一点。


另外一个有关于 SBT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它和 DID 去中心化身份之间的关系,DID 在 Web3 领域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概三到四年前就有人提出了 DID 概念。去年我们也看到很多用 DID 所做的精彩绝伦的研究工作。想请问一下,你觉得 SBT 和 DID 之间到底有怎样关系呢?

 

E.Glen Weyl:DID 也就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以及 SBT 灵魂绑定代币,两者是相关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互补的,帮助用户构建 Web3 原生的身份。但是,在技术方面,二者存在很多明显的技术差异,但是最根本的就是两个社区对于实现 DID 和 SBT 最终想要实现的目的和态度是不一样的。DID 是链下的,数据存储在链下,而且根源、根的数据往往也是存储在链下,有时候也会存储在链上。

 

DID 不是说要公开,DID 本身就是要保护隐私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给你某些代币的话,实际上你会选择什么信息公开给谁,但是在灵魂绑定代币中,我们默认的设置就是公开的,每个人都可见的,当然你也可以在公开的基础上添加隐私的属性。也就是说,两者是属于公开和隐私的两个极端,一个是默认隐私,一个是默认公开的,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一些领域你不会说要使用灵魂绑定代币,比如说你的健康数据,你个人是不希望将其公开的,除非你可以将你的健康数据和你生活的很多其他信息和层次完全剥离开来,而且没有办法追踪到你个人。比如说放在单独的钱包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也许愿意将你的健康数据公开。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能就不会愿意使用 SBT,SBT 不适用这样的场景。另一方面,有些个人信用或者签某个合同、签某个文件,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太适用 DID,因为你之所以有信用分可以让其他人看到,比如你在贷款的时候,信用分提供了某种担保,如果你不给他人公开你的信用分的话,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你在公开领域的名誉,或者你要参与到某项活动你要签名,如果说你不公开的话,就影响到了你投入这项活动大家对你的信任。

 

这两者代表的是两个极端,有一些是需要公开的,但是有一些你不太愿意公开。当前,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实现不同的应用领域,比如说你也可以通过用 SBT,在他们之上加零知识证明,从而保证 SBT 之上有隐私保护的措施。但同时,你也可以从 DID 作为起点,可以在上面再加一些许可,从而添加公开的属性。

 

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都正在开始探索支持丰富多样的应用生态。对于 DID 来说,一切是从链上开始,这是 DID 很有意思的起点。

 

郑嘉梁:说的非常到位,非常深刻。另外一个问题是,你觉得 SBT 是否应该是和个人绑定的?一个人只应该有一个 SBT,还是说他可以拥有多个 SBT 呢?比如说在一个区块链上允许人们有一个 SBT,而在另外一个链上也有 SBT。请问你觉得 SBT 未来将走向何方?最终是否所有的 SBT 将会收敛成一个,还是会允许一个用户拥有多个 SBT?

 

E.Glen Weyl:首先我要澄清这一点,当然,所有人都应该可以拥有多个 SBT,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会有不同的层面,所以不是单一的维度。但是现在问题在于灵魂是灵魂绑定代币的核心,就像是钱包一样,但又和钱包不尽相同。因为最终我们会有生成灵魂绑定代币以及解决链钥恢复的不同技术实现路径,但这不是今天的话题。


如果你认为灵魂绑定代币和钱包类似的话,问题是一个人可以拥有多个灵魂绑定代币吗?我觉得答案是对的,但是不应该有太多,3-4 个就可以,涵盖的是他们生活的不同层面,不希望将这些都展露给他人的层面。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有一个灵魂绑定代币的话,就会增加你的可信度。


一方面,保护隐私的冲动会使得你想要拥有多个灵魂绑定代币;另一方面,想要增加社会信用度的需求,会使得你将所有灵魂绑定代币都收敛为一个。我认为在未来也许会有一些有意思的方式,比如说添加零知识证明的方式来实现两者皆有,但是在未来中短期内,人们大概也许可以拥有 3-10 个灵魂绑定代币,但不会超过 10 个,因为大家会希望很多记录都被打包在同一个灵魂绑定代币。相当于是你的个人简历,或者是你的 CV 等等。

 

郑嘉梁:我还有两个问题想要再请教你。


第一个问题,你觉得灵魂绑定代币在社交领域的使用场景到底是什么?对普通用户来说也有一些疑问,你刚刚在提到隐私这部分已经回答了不同用户对于灵魂绑定代币其中一个疑问了。

 

E.Glen Weyl:就最近来说,最快的应用应该是人们会通过灵魂绑定代币来承诺 NFT 是稀缺的,也就是说通过发行灵魂绑定代币,他们承诺不再发行更多的同样的 NFT。第二个应用场景就是借贷,主要是无抵押的借贷。第三个应用场景就是公民信息的保护。第四个应用场景也许是 KYC,我们已经看到这些应用非常大规模的实施,我也很有信心很快将会实现。比如说像 Bylence(音)现在已经通过灵魂绑定代币来做所有的 KYC,应该就是从这个星期开始。

 

郑嘉梁:明白,确实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项目现在正在做 SBT 相关的业务,也许在今年或者明年会看到更多 SBT 项目。

最后一个问题是你的下一个和 SBT 有关的研究方向的是什么?

 

E.Glen Weyl:不是完全专注于 SBT 领域,但是会围绕它做一些东西。比如说我现在写的这本书《Plurality》(多元)(音)这本书也会探索很多相关的应用,以及基于灵魂绑定代币到底可以实现怎样的可能性,这个领域也会得到发展。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是通过公开的共创方式来写,也就是说通过 SBT 的方式,社区会参与到共创,这是我们要开发的一个应用场景之一。除此之外,我也正在围绕着灵魂绑定代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有不同类型的详细结构,会围绕这个概念做一些事情,社会信誉公开和隐私问题之间到底如何解决?这是我当前正在研究的另外一个领域。

 

郑嘉梁:非常期待看到您的新书以及未来相关的研究论文,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和 Glen 交流的所有问题,今天有了非常卓有成效的讨论,非常感谢万向给我们提供平台。相信到现在为止,听了 Glen 的解读,大家对于灵魂绑定代币有了更多的理解,也非常期待看到在这一领域有更多项目投入探索目前。

 

E.Glen Weyl:非常感谢,也非常期待能够和社区和更多项目共建,尤其是期待有机会和 HashKey 合作。

 

圆桌论坛:《Web3.0 投资趋势》


Web3.0 的投资趋势是什么?在接下来的这个圆桌讨论中,来自知名投资机构的代表将一同探讨这个问题。让我们有请本场圆桌讨论的主持人 HashKey Capital 投资合伙人肖晓,以及嘉宾:Pantera Capital 合伙人 Paul Veradittakit、Kenetic Capital 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 Jehan Chu、SNZ 管理合伙人 Gavin Wang 为我们进行分享。有请各位。

 

肖晓(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来自 HashKey Capital 的肖晓。HashKey Capital 是一个区块链 VC,在香港和新加坡都设有办公室,覆盖全球投资。可以说,我们是亚洲最早、最大的区块链 VC 之一,目前为止已有超过 500 个被投企业遍布全球。今天我非常荣幸主持本次圆桌论坛,探讨 Web3.0 的投资趋势,尤其是非常荣幸能够和今天的圆桌嘉宾有良好的交流机会。非常遗憾没有办法线下参会,但是也很高兴在元宇宙里可以和各位圆桌嘉宾相见。


相信在座嘉宾已经准备好分享了,先请各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首先请 Paul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 Pantera。


Paul Veradittakit:大家好!我是 Pantera Capital 的合伙人 Paul。我 2014 年就加入了 Pantera,到现在已有 8 年时间了。在加入 Pantera 之前,我是一名经济顾问,同时也为一些初创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大约 13 年前,我进入了 VC 行业,可以说,我的大部分职业生涯是在 VC 行业渡过的。


加入 Pantera 之后,我主要负责早期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和代币投资。Pantera 是 2013 年成立的,属于这个领域最早的机构投资者之一。Pantera 总部位于美国,但近期运营模式也呈现出分布式趋势。在管资产已达到了 50 亿美元,一定程度上来说投资风格是平台式的,会为被投项目提供很多资源相关的研究,具体可以稍候再谈。到目前为止,被投项目达到 200 多个,最近在忙于为这些被投企业提供各种帮助。


肖晓(主持人):接下来请 Jehan 介绍一下自己。

 

Jehan Chu: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非常高兴参与到今天 Web3.0 投资趋势的圆桌,我来自 Kenetic,Kenetic 其实也是亚洲最早的区块链领域投资机构之一。我也是在 2013 年开始进入了区块链领域,2016 年成立了 Kenetic,2014 年的时候开创了以太坊社区。其实和 HashKey 一样,目前为止的被投项目已经超过了 250 个,其中有一些现在已经成长为区块链领域最大的项目之一,其中的很多创始人也非常有趣。


Kenetic 总部位于香港,但在波多黎各也有业务,一般投资早期项目,既投股权,也投代币,同时也是一系列其他基金的 GP。对于 Kenetic 来说,是一个家族基金,不会有任何 LP 资金,一般就是投自己的钱。但是最近成立了三个新的基金,其中就包括一个 FOF 基金,主要专注投区块链以及加密。Castro zero x one(音),主要专注数据基础设施,是由三个我非常优秀的同事所领导的。第三只基金主要专注早期项目。


也就是说,主要投资的就是早期项目,也非常希望非常乐于发掘一些最优秀、最聪明的创始人。


肖晓(主持人):非常高兴,再次感谢 Jehan。请 Gavin 介绍一下你自己。


Gavin Wang:非常感谢肖晓的邀请,我的名字是 Gavin,我是 SNZ 的管理合伙人。SNZ 是一个专门投资于区块链领域的投资机构。SNZ 最早的历史起源于 2014/2015 年我们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翻译了以太坊白皮书,然后团队开始组建并运营亚洲最早的以太坊社区。最初,SNZ 团队主要是为了做社区建设,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希望像金融机构一样进行投资,因此做了很多社区建设和项目孵化等工作,之后有一些好的项目我们也开始投资。和 Kenetic 一样,最开始的时候 SNZ 也是类似家族办公室,主要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同时也投资一些非常好的 GP,比如说 HashKey 就是我们所投资的 GP 之一。近期,出于生态合作的考虑,我们也开始接收外部 LP 的资金,成立了我们第一期基金。


在加入 SNZ 之前,我在金融科技领域和区块链相关领域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起初我在 UBS 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侧重金融科技领域;上一个周期我加入了 Block.one 旗下的 EOSVC,做生态投资;之后我也曾加入富途控股,主要负责机构业务和战略投资。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其他嘉宾参与到圆桌讨论。


肖晓(主持人):非常感谢 Gavin,你就相当于是 HashKey 大家族的一员。


首先我想请问各位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进入到加密领域这个趋势,在过去一个周期,这个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过去几年间也看到很多包括上市企业、投资机构参与到比特币或者其他类型的加密货币交易和投资,其中包括养老基金,以及大学捐赠基金,他们要么是对于加密基金的投资非常感兴趣,要么作为 GP 或者直接投资到加密和区块链领域。


我想请问各位,大家觉得加密市场是否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对于你们自己所在的机构是否产生了影响?请 Paul 先回答这个问题。


Paul Veradittakit:对于 Pentera 来说,最开始的时候一并不是一个家族办公室,所以一直会向外部投资者进行融资。从 2013 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向外部投资者进行募资,对我们来说过去几年也是跌宕起伏的(几年)。


记得 2014 年的时候和一系列家族办公室进行交流的时候,当时还会被问到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比特币的总供应量只有 2100 万,以及挖矿的原理等等。所以在那个阶段,更多是一些教育方面的工作,当时也没有很多应用和使用场景。


在 2013 年的时候,非常早期,机构投资者对我们不屑一顾,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做的只是基础型的教育工作。但是后来,我们在 2017、2018 年的这轮周期就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当时有很多项目虽然我们投了,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但确实看到了优秀的开发者涌入到这个领域,这是符合每一个牛市特征的。这些开发者进入之后,进行了大量创新,也吸引到了很多机构资金。我们看到机构越来越多关注这一领域。


2018 年这只基金在募资过程中更多向机构融资,但是对我们来说,2020 年,也就是最近 DeFi 时期是真正爆发式的发展。因为有两种结合,一是机构对于代币的应用有了更多的了解,甚至对于这些应用在 DeFi 领域的具体场景有了更多的了解,加上他们确实看到了投资这个领域的上行回报。2020 年,最近一轮融到了 13 亿美元,其中就包括来自养老基金、大学捐赠基金的钱。


看到一系列趋势,其中一个趋势是大学捐赠基金和养老基金进入到这一领域,但是他们的投资金额占比非常小。可以想象一下,虽然说你投资的金额不大,但由于这个领域给你带来的是非对称的机会,所以你很快看到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成为你投资组合中可圈可点的一部分,这样的确实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作为投资者,你投资于加密,你的工作风险也比较小,所以对这个领域进行投资和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合作,看一下最终能够走向何方。另外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也有一些资金投资到比特币以及其他加密货币之中。我们也看到像银行,以及其他加密企业也投资到最近募集的这一轮之中,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多元的资金来源趋势。


另外,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因为这一领域波动性非常大,很多机构投资委员会的成员不太习惯这样的波动性,当市场下行的时候他们心生害怕,最终决定退出。但是有一些 VC 愿意承受更加长的投资周期的,所以这只基金不错。这些机构说我愿意将钱投到加密领域,我愿意等 5-10 年的时间,这是他们所做的,他们把钱投到了他们信任的人手里,并且愿意和这个行业进行一道成长。我们看到很多人进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而且看到有一些很好的基金管理人员,有非常好的投资业绩的趋势。我认为现在正是引入机构投资的好时机。


肖晓(主持人):非常感谢 Paul。


我们经常会说,如果基金有外部 LP,而且这些外部 LP 中正好又包括传统的机构,是一件好事。现在请 Jehan 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Jehan Chu:我觉得 Paul 刚刚分析的非常好,也给我们分析了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显而易见的趋势。我想要就他刚才所提的再补充一两点。对于机构来说,进入到这个领域是有一些次生影响,也就是说进一步验证了这个领域为金融之外的其他机构提供了很好的背书,像银行大举进入做了很好的背书,其中就包括高盛对于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还有像 Fidelity 做了相关的投资,或者对投资者进入到加密领域投资做了大量服务做了很好的背书,从而使得其他机构在说服自己投委会的时候也更加容易。


确实看到不同领域兴趣日益增长,其中尤其感兴趣的领域就是中国本身。中国也许是在应用区块链技术方面全球的领军者,虽然从公开层面来说,对于加密货币是限制的,但是区块链在各个层级应用非常广泛,而这一点在中国以外是被低估了的。比如说中国最大的国企,像中国移动、中国银联,以及一些比较大的部委,例如中国发改委,率先投入了需要许可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之中。总结来说,我们看到了这些金融机构参与背书,从而使得对于各类企业进入得到了更好的安全性保障。


第二点,需要超越公链之外进入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区块链,比如说需要许可的区块链,或者是半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归根结底,最终这将会形成区块链技术生态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许就是在区块链的前十年,大家更多的趋势是公链去中心化的叙事,但现在这个趋势会发生变化,走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比如说混合的方向,或者是半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也就是说,中心化的机构在后台使用去中心化技术,这是我看到的非常重要的影响。


肖晓(主持人):非常感谢 Jehan,我非常认同你刚刚的判断,现在中国在区块链应用方面,尤其是混合区块链应用技术,正朝着非常有意思的方向发展。下面请 Gavin 分享一下。


Gavin Wang:我非常同意刚刚两位圆桌嘉宾的观点,这些趋势非常明显,包括传统的公司、金融机构、私募基金等都进入到了这一领域。刚刚前两位圆桌嘉宾也已经探讨过了,大量传统机构正在探索潜在的可能性,和区块链原生的玩家、加密原生的玩家进行协作,进入到 Web3 行业。我之前帮助超过 10 家公司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主要是做金融科技的公司;也和很多亚洲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熟悉。但上个周期,这些公司大部分对加密资产、对区块链都存疑,不管是从基础设施的角度,还是从资产的角度都有一些疑虑,特别是对于监管风险的顾虑。


不过在最近 1-2 年,很明显的看到绝大多数公司已经决定做些投入和尝试,尽管有些公司也许投入的力度和范围可能是有限的,比如主要是通过设立海外实体的方式来尝试探索,但我们确实看到,在这一领域进展是非常实质性的、建设性的,也预计在未来四年、八年,再经过几轮周期之后会看到更多的应用,就可以看到从当前情况到大规模采用之间的缺口,有可能会被弥合。


作为 VC,我们看到很多传统投资机构进入,有一些是打造纯 Web3 基金,有一些只是将自己原来基金的投资范围扩大,扩大到了相关领域。我们也确实看到一些挑战,这一点需要非常坦诚,原因包括比如投资者的专业性,他们在传统的 Web2 领域的投资经验、大量资源乃至自己的生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和这些传统 Web2 投资者进行合作。虽然说他们的入局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但是更多合作的机会。,区块链也好、加密也好,更多源于小众极客世界,现在整体体量也是较小的。现在看到越来越多趋势和机会走向主流,我们也应该和大的公司、传统金融机构合作,这样的融合是非常具有建设性的。


肖晓(主持人):非常感谢 Gavin 刚刚给我们分享的真知灼见。除了机构投资者之外,也看到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在这个领域蓬勃发展,包括一些开发者,或者是一些 KOL,还有一些初创企业自己在做项目的同时也做投资。也就是说,做投资和不做投资之间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我想请问各位,作为这个领域的顶尖 VC,大家对于这一现象怎么看,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想请 Jehan 先回答这个问题。

 

Jehan Chu:没问题,我认为我们在最近几年,尤其是在过去上一轮牛市看到的趋势是资金以及资金管理人员大量涌入。在很多领域和 VC,和对冲基金是不一样的,现在在这些领域有混合基金,有 DAO,还有很多家族办公室直接投资,也有企业进行投资。也就是说,现在这一领域变得更加饱和,也变得竞争更加激烈了。对于所有基金管理人来说,我们有必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地位。


对于 Kenetic 基金来说,我希望能够更加反直觉,比如我刚刚提到的中国的例子,其实我们对中国的关注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其他国家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要么是天然地抵触,要么是对于中国了解信息不够,或者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以至于无法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


但我们位于中国香港,和大陆有很好的密切沟通,也对这片区域有着更深的了解,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投资专业支持以及与红枣科技的合作(红枣科技是 BSN 的发起方之一),结合自己的技术优势,可以有独特的投资方法。比如说,可以支持需要许可的区块链,或者支持那些也许和去中心化不是完全一致的方法,但从机会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投资的沃土。


最开始的投资相对来说偏向于传统的公链,比如 Solana、Avalanche,但现在更多进入到了 Aptos 这些新公链、新一层链的生态,希望能够早期参与到这些生态的投资。比如说,我们专门为了 Aptos 以及 MOVE 生态招募募集发起了一个投资基金,主要针对的就是 Aptos 和 Move 生态项目。


通过相关的资金、关系资源的支持,希望能够在下一个牛市能够保持竞争优势,能够做得更好。


肖晓(主持人):谢谢,有请 Gavin。


Gavin Wang:对我们而言,首要的就是我们非常关注于社区的构建,就像我们自己的口号一样——「来自社区,服务社区」。14、15 年的时候 SNZ 团队 就开始建立以太坊社区,那时候构建了以太坊亚洲最大的社区,举办了很多技术交流、黑客松以及其他活动等等。


8 月 28 日,在旧金山的大通中心,我们刚和 EDCON、以太坊大学、以太坊基金会等联合举办了一个千人规模的以太坊社区活动,邀请了 Vitalik 和其他 20 多个以太坊基金会&社区核心成员会汇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诸如 merge 等关键的问题。关于社区建设,我们会持续这么做。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点,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我们比较专注于早期投资,这跟我们要构建社区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对二级市场而言,我们只会做两件事情,一是做一些现金管理;如果时机合适的话,会考虑配置一些蓝筹代币;二是类似用一级的方式投二级项目,专注于长期基本面,并不会做频繁的交易。我们的精力更多专注于早期投资,以及跟社区人员一起来做建设。


比如 2018 年的时候,InfStones 天使轮投资的估值大概是 1000 万美元左右,之后我们也尽可能的给到他们一些支持,包括 API、节点运营、社区建设、投资者对接等。可喜看到他们最新一轮已达到 6 亿美元估值的体量。所以我们在帮助这些项目不断成长,不断构建起生态。


第三点,深耕大量生态、促进协同,比如像 Chainlink 以及 Dfinity 等项目,我们都是投入了大量支持。Chainlink 在亚洲从 1 个员工开始协助他们构建团队、构建社区,直到他们现在在亚洲也超过 20 个人。


第四点,我们的使命是要通过链接实现赋能,无论是 Web2 和 Web3 之间,传统金融、传统 TMT 和数字资产、区块链之间,还是中西方之间,亦或从现在时点到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之间,我们都发现存在很多缺口。


我们团队背景整体较为综合,有区块链原生、社区走出来的 OG,也有传统对 TMT、金融行业等了解非常深入的,有非常技术导向的、也有专注投资甚至运营业务经验丰富的,所以希望做更多的桥接工作。比如说,把投资人更好地和项目方链接,把传统的 TMT 巨头和项目方链接探索业务协同等。


最后就是,我们自己也不断学习,不断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行业发展的太迅速了,每天我都感觉充满了挑战,所以整个团队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长线的愿景不断学习。


这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肖晓(主持人):感受到您不断的在当前的项目中增加价值,Paul 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Paul Veradittakit:当然,我非常同意刚才 Jehan 和 Gavin 所提到的内容,包括你对你累积的资产了解是什么,以及这种资产累积是如何实现你和他人的差异化。对我来说,这里面涉及到不同的观点,跟 Jehan 刚才所提到的观点非常相似。不同于其他团队,我们本身投资于中东的 Coinbase,以及非洲的 Coinbase、拉美的 Coinbase。当然,我们在中国也做了一些投资,Jehan 刚才所提到的,在地区中会有一些联系人,通过这些联系人,找到地区合作伙伴进行本地化的投资方案。通常,会将钱包、模型全部桥接起来,再拓展到其他可能的用例中。


比如说在东南亚在游戏行业做了本地化拓展,例如 Gaming Guild,以及其他类似的领域等等,我们采取的是全球化的宏观策略。


同样想要构建新的系统。有一点是非常有帮助的,确实会有规模更大的基金,现在也在不断部署资本、资源来创建能够对投资组合非常有帮助的团队。在技术角度、软件角度可以做一些事情,帮助到我们所投的 200 多家公司真正利用我们网络上的互联资源,实现彼此连接。可以创建专家网络,内部招聘一些人才专注于两三个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的领域。


目前来看,由于很多公司面临招聘的困难,因此我们特意聘请了一名有经验的招聘主管,为我们招揽了来自全球的数字营销、活动方面的专业人员,来构建社区;我们也请到了一些监管、快速治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实现相互桥接,并通过内部、外部的招聘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归根结底,希望这些企业家也能够对我们进行研究,跟我们所投资的组合机构进行对话,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提供基准的服务水准,与此同时也能找到差异化的方式真正脱颖而出,成为在这个领域的资源以及专家。


肖晓(主持人):确实如此,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有的时候 VC 就像是平台一样运作,投资组合可以自己进行投资和合作。关于投资组合的问题问的足够多了,接下来的问题更多关于地理分布。目前可以看到一些新兴市场的涌现,包括像新的加密中心也在不断涌现,像新加坡、迪拜就像是「资本枢纽」一样的存在,而且越来越多的传统资本也在不断涌入到这个枢纽,进入到加密和 Web3 领域。还有些像欧洲、越南因为地理的位置,现在已经成为「开发者中心」,而且开发者社区在这些地方越来越活跃。


所以您是否在这方面看到一些新的趋势或是新的市场机遇?这次从 Gavin 开始。


Gavin Wang:加密和区块链自然就有全球属性,从本源看看就是相对自由及去中心化的,所以机会无处不在。我们的总部在亚洲,但是有 30%-40% 左右的交易都是来自于亚洲之外的地区。现在大部分项目也是非常国际化的,最近我有个朋友就提了个很有趣的想法,他们想孵化类似猎头公司的平台,因为很多 Web3 企业融到非常多资金,按道理大部分投资应该投向人才,但目前因为疫情及其他原因,实际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如果寻找传统猎头机构的话,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比如说怎么帮美国团队找亚洲开发,帮亚洲团队找海外的市场运营。90% 左右的项目都是对招聘有很大诉求,而且是全球化的诉求。

 

目前在亚洲观察到有非常多优秀的 Web2 开发人员想要进入到 Web3,我们也确实需要看到过、实现过大规模应用的优秀人才来帮助 Web3 去落地实现。

在过去的周期中,我们经常抱怨没有很好的 Web3 应用,但背后有部分原因实际是因为我们缺乏优秀的开发者、建设者,或者说他们无法做长期的规划、专注于常年期的开发。最近我们就明显看到有非常优秀的人员不断进入行业,他们拥有全球的视野,也做好了大规模应用的准备,思维也非常开放不断迭代。这些人对于未来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是奠基者,为未来一轮繁荣做好准备。


这是我的观察,谢谢!


肖晓(主持人):谢谢您的分享,Paul 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Paul Veradittakit:我来谈谈美国的情况,北美有很多内容在 Jehan 的观察之下,所以我更多从美国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趋势。实际上,现在我在瑞士,最近我去了里斯本,花了一点时间在里斯本待了一阵子,所以在欧洲也有一些观察。


现在美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等我进入到生态系统的时候,大部分中心都是在硅谷。硅谷在早期就进入了比特币领域,所以很自然成为了中心,之后又看到多伦多中心,而且后来欧洲因为以太坊的原因成为了中心。现在进入到去中心化金融的新领域,可以看到很多新进展,比如说更多金融技术,更多机构资本跟区块链不断混合起来。


在疫情之后,纽约已经逐渐成为美国这方面的枢纽中心,尤其在布鲁克林附近的地方,就像其他生态系统,可以看到很多基金经理驻扎在布鲁克林,还有些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很多人才不断入驻到这个领域,比如 ConsenSys 等等,还有曼哈顿。纽约有很多 DeFi 初创公司,还有很多 NFT 初创公司。


现在看到很多初创公司从区块链不断涌现,但是硅谷更多像开发人员的领域,更多是 B2B 的领域,比如说 Facebook 或者 Google,对大型科技公司而言,现在进入这个领域更加关注数据和基础设施。很多区块链公司都在不断输送人才,这是硅谷的情况。


洛杉矶也是个潜力巨大的地方,游戏和 NFT 领域都在不断成长,也有一些影响力者参与到其中,Paris Hilton 等其他类型的影响力者、媒体、科技意见领袖等等。还有音乐领域,包括音乐 NFT 等等,也看到很多唱片公司参与到不同项目中。所有问题,让洛杉矶对企业家非常具有吸引力,这是目前美国的情况。


我认为在欧洲,像是里斯本涌现了非常多活动,很多人搬到里斯本也是有原因的,因为里斯本的社区非常完善,柏林也会成为非常强大的枢纽。这就是我目前观察到的北美和欧洲的情况。


肖晓(主持人):谢谢 Paul,非常有价值的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观察。Jehan 你有什么想要和我们分享的吗?


Jehan Chu:确实,刚才提到了亚洲,毫无疑问中国香港处于领先的地位,目前由于疫情的政策以及当前的情况,香港领先优势可能会有所退散,改变了大家对香港的看法。可能在未来一两年,香港将会迎来第二个风潮,我相信在香港会有更多的混合方式。随着社区化的司法辖区以及监管的方便,将会成为进入内地的重要门户。在目前,新加坡表现非常强劲,非常活跃,依然看到很多人才在这里非常活跃。但是新加坡的限制也在不断加强,可能会失去一定的光芒。


从税收角度来看,中东迪拜很大程度吸引很多人才到来,主要原因是很多社区人员都搬到迪拜去了。期待未来迪拜不仅会有更多的本土项目,而且更重要的是让迪拜更多把自己打造成枢纽的地方,就像是香港多年前所扮演的角色一样。


在未来会关注价值的主张,包括人员的吸引,从历史角度来看,他们自然而然对于加密、对于支付拥有自己非常多的见解。像拉美、阿根廷的国家也是如此,对于支付、价值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当然,风投、初创企业也吸引到很多资本涌入,我非常同意 Paul 关于洛杉矶的观察,如 Paul 所说的,现在看到全新的社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涌现,更多是以主题划分的,而非以地理划分的。比如说音乐社区,或者是品牌社区,或者说内容社区,或者说影响力社区。这些社区的分布更多是以主题来划分的。


不同领域的涌现都会更多激活平台,甚至都不会是加密原生的,但是它们会非常活跃。比如说我们在洛杉矶有一家公司,也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NYC 及 NFT 项目,这家公司跟 GUCCI 进行合作,创造了生态系统。这家公司也来自娱乐娱乐行业,对 Justin Bieber,以及 JZ 这些名人和歌手做视觉、做声音、做活动等等。可以看到这些社区不断地用自己的技能进入到 Web3,可能一开始并不是线性的,但有了社区可能就会远远超越了原生的地理限制,这点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也试图跟踪他们最终的发展。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线上的涌现。


肖晓(主持人):非常同意,我在 NFT.NYC 上待了很多天,我也确实看到娱乐行业和 NFT 以及元宇宙行业之间有很好的链接,令人印象深刻。在今天圆桌论坛结束之前,我想问出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于各位的投资理念。在加密领域有些投资者决定专注于某些比较熟悉的领域,并且试图在这些领域不断深入。而有些投资者则更加愿意追逐一些新的热点,或者他们做生态系统的融资。


请问一下各位,你们的投资理念是什么?你们当前主要偏好是哪个板块呢?


Paul Veradittakit:对我们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上一轮,也就是 2018 年熊市时候发生了什么。我们不是很确定现在这轮熊市要持续多长一段时间,所以希望投资于绝佳的团队,知道这些团队最终是能够开发出产品,并且将产品推出到市场。在过程中,他们能够克服熊市可能会带来的种种障碍,这是当前的投资理念。


但是幸运的是现在在交易上做尽职调查的时候长了,因为现在活动速度放缓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战略在于哪怕说不在加密领域,在总体投资方面也会继续投资种子轮。但现在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 A 轮,因为 A 轮的机会非常好,现在 50% 投资于 A 轮。当前在 A 轮进入的估值和六个月之前种子轮的估值差不多的,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时机。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我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投资的金额是一样的,但能够拿到的占比却可以翻倍,或者说可以投资更多,从而能够获得我们想要的权益占比。现在大多数交易类型已经是股权交易了,因为现在没有人发行代币。对我们来说,更加增加投资,并且在董事会拥有席位,这是我们当时的投资方式。


就投资风格来说,更加专注基础设施领域,比如说像 Aptos 或者其他相关基础设施领域。但是我们觉得当前很有效的商业模式并不是 To C 类型的,至少说现在 To C 类型的风险比较大。当前在欧洲的消费者更多关注于能源价格,而不是进入到加密领域的投资或投机。现在更多是 To B 类业务会更加具有前景,为开发者或相关项目提供服务。现在看到很多项目专注于打造更好的数据工具,或者是一些搜索引擎,甚至是做链上链下的数据聚合,因为数据对于信用以及有抵押、无抵押贷款,甚至是数据分析本身都非常重要。所以现在看到,这一领域大量 VC 资金涌入,也在这些板块进行了大量关注和研究。


除此之外,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哪怕在熊市这些主题也没有消失。哪怕在熊市,依然也需要对智能合约做审计,依然需要保险,这些都是永恒的投资主题。还有其他的税务以及会计方面的需求在熊市依然存在,这就是我们当前所专注的一些板块。


现在看到一些私人财富管理者,他们也需要相关的工具,帮助他们的客户找到方式进入到加密领域投资,这是全球的趋势,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关注的趋势。

 

肖晓(主持人):非常好,你们关注非常明确的主题,感谢 Paul,请 Jehan 再给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投资理念。


Jehan Chu:不管这个理念是对还是错,在一定程度上投资没有任何主题和理念,在投资方面是兼收并蓄的。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投资主题,而且对于整个领域发展想象力十分宽泛,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所以没有 LP 迫使我们说不能偏移投资风格。


在过去一到两年间,我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我们确实是有投资理念的,将投资理念称为超级平行主题,在区块链领域是非常宽泛的投资范围,这不是一件坏事,一定程度上这是帮助我们去理解,就像和互联网一样,互联网本身非常庞大,区块链本身也是非常庞大的,所以看到很多被投公司似乎深耕在不同领域,但是最后都收敛回归到区块链领域。


也就是说,投资于节点,投资于 DeFi,投资于 NFT,投资于 Staking 质押等等各领域的项目。但是在上一轮的周期,发现这些项目彼此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而且彼此有跨界,都可以协作,并且他们之间有非常有意思的相互依赖性。


比如说你是钱包,你做托管钱包,你变成了 NFT 钱包,然后你在钱包之上可以叠加质押层,也可以叠加 DeFi 层。所以,这就展示出不同项目、不同领域之间自相互依赖性。对我们来说,不专注于某一个具体领域,相反对这一切之间的相互交互,以及所产生的结果保持开放的态度。


上一轮周期意识到了,当你有顿悟时刻,你突然意识到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其实是一些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样的投资方式是很令人激动的,我也希望我能够更加专注。我们新推的这三只基金更加专注于某一个具体的领域。对于母基金 Kenetic 来说,更多是投资于整个加密领域,不拘一格。


肖晓(主持人):非常棒,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一个明显的投资主题,但是却布局到了整个生态,这样的投资方法非常有意思,接下来请 Gavin 给我们分享一下。


Gavin Wang:对我们来说,首先有两点是很明确的。


第一个,专注于社区建设,从财务回报的角度来说,过去部分投资单点风险收益比或许并不一定好,但是确实行业早期非常需要支持相关优秀的创始人。我们经历了多个周期,始终认为如果找到了正确的人,只要人坚持住了,最终都会有机会大放异彩。


第二个,主要投资早期,比如说种子轮以及天使轮,在这两轮中大概投近 70%。因为行业很早期,有时候所谓成长期项目可能风险并没有少很多,但估值可能会涨不少。有时候有些公司本身很好,但估值可能比较进取,我们可能并不会太激进,但这个错过不觉得遗憾。我们也会花很多时间帮助自己投资的公司逐步成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乐事。


在内部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投资领域:


一个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是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比如说可扩展性、隐私,以及如何解决监管问题等等。另外 Paul 刚刚所提到的工具类公司,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让更多投资者、用户等进入到 Web3 世界的话,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未来构建基础。


二是应用,现在有各类游戏类、NFT 类项目,但是也必将有更多正在萌芽的类型的出现。行业需要有杀手级的应用,否则继续 N 个周期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可能会有很多疑问。尤其是像 Vitalik 之前提到以太坊基础设施完成度达到 55%,那么在未来的周期中理应会有更多的应用涌现出来,从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 Paul 提的现在仍然处于周期非常早的阶段,有些项目也许没有办法最终活到整个周期的结束。所以在挑选项目的时候我们会比较谨慎,也会尽可能从各个角度为被投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刚刚 Paul 也提到了 xFinance,即跟金融相关的项目,具体来说又会被分成两个细分的领域,一个是和中心化、传统金融相关的,但由于我们是技术类 VC,所以更加关注的是细分市场机会,包括比如说帮助传统金融和数字资产融合的工具。如果说有些比较大的项目是超出我们射程范围的或者和 HashKey Group 有战略合作角度的,我们可能就介绍给肖晓和 HashKey 参与。


对于 DeFi,我们整体比较谨慎,早期投资了 MakerDao 和 Uniswap 这种确实是根本性创新的项目。但是有些 DeFi 项目不是特别谨慎,也许会有监管方面的问题。并且实际上他们的收益有时来自于释放了过度的风险,并且这风险可能还会转嫁外溢给生态,这些我们就会特别谨慎。


这就是 SNZ 所关注的领域。


肖晓(主持人):非常感谢 Gavin 分享的真知灼见,以上是今天圆桌论坛要探讨的所有问题了,我觉得今天的分享非常精彩,各位嘉宾也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感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Wiki
ForesightNews 速递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